国际在线消息:近日中国经济半年报揭晓,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日益明显,引发了全球关注。海外机构思考如何避免中国经济放缓对其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认为,投资者不应该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就忽视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新一届政府正在努力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而这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意义。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莫因经济增速放缓而忽视中国 富达国际投资主管汤姆·史蒂文森表示,中国的经济一段时间来都在不断地减速,而中国政府并未采取干预行动,因为中国政府真心希望能在未来十年间开始把中国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的经济模式改变为可持续的以国内消费而带动的新型经济模式。 史蒂文森认为,中国政府眼下更重视的是增长的质量而不仅是增长数量。尽管制造业萎缩、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扬等等新形势均打击市场热情,但不应忽略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最终将形成一个以消费者引领的全新经济,因此消费领域的投资热点将层出不穷——如今可能恰恰是投资中国的最好时机。 德国之声:“李克强经济学”致力经济转型 德国之声报道认为,中国新一届政府致力于实现经济转型,不惜以经济增速放缓为代价。此前,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国至少需要大约7%的增长率才能维持社会稳定。而最近宏观调控层的一系列举措,让人们看到了“李克强经济学”的主导思路。 由巴克莱资本公司创造的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正在成为全球解读中国新一轮经济政策的热词。它被用来形容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首的新一届中国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核心内容包括: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措施、在结构性改革中实行去杠杆化和以短痛换取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代表新政府经济转型政策的“李克强经济学”其实是和信贷扩张、过度投资、地方债务风险、出口依赖、生态破坏,以及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公与低效等做斗争。而新政府的任务是让中国经济这列火车向另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日本经济新闻》:中国经济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 中国经济复苏势头正在放缓,但已经进入不再为增长率的一时波动而或喜或忧的时期,中国政府争取实现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对新经济模式的探索。 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将迅速实施经济刺激政策,中国政府静观事态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形势稳定。由于经济规模在10年里扩大至5倍以上,同时适龄劳动人口开始减少,因此就业压力已经得到缓解。其次,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最应该避免的是以往那样依赖投资的经济刺激政策。 美国《华尔街日报》:经济增长趋缓 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强劲 在政府数据显示出口收缩、外界担心中国经济会继续整体放缓之际,中国总理李克强重申了不会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行刺激措施的承诺。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领导人正集中精力实行改革,以促进经济的长远增长。 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看来仍然强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明显大于供应。第二季度每100个求职者有107个工作岗位,只略低于第一季度的每100个求职者110个就业机会。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中国经济减速有正面意义 北京已决意调整经济模式,在增长上舍量取质。这不仅涉及增长率下降,还是朝向长期休眠的中国消费者的关键转变,从而为增长无力的西方打开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对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尤其重要。 以前中国政府就认识到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性,如今北京加大了调整力度。要使消费在中国经济中发挥应有作用,三套改革必不可少:服务业引导就业、城镇化、资金充足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是今后三五年,使中国居民的消费从目前在GDP中占比35%(美国为71%)增至40%,到2023年超过45%。这个任务困难不小,但新政策提高了向内需转变的成功率。 《外交政策》认为,这种转变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但中国的发展时钟总是以约4倍于别国的速度前行,人们必须准备迎接中国向更平衡及更持续的增长转变过程中带来的机遇。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