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视角 >>父亲节随想 我们应如何过节

父亲节随想 我们应如何过节

时间:2013-06-17 16:38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夏白桦
昨天是父亲节,在东西方文化日渐融合的今天,中国民众逐渐接受并适应这个源自西方的节日。打开手机、微博和微信,充斥着各种父亲节的祝福,很多人都在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和问候。 无论是父亲节、母亲节还是情人节,作为一个概念,确实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在这

昨天是父亲节,在东西方文化日渐融合的今天,中国民众逐渐接受并适应这个源自西方的节日。打开手机、微博和微信,充斥着各种父亲节的祝福,很多人都在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和问候。

无论是父亲节、母亲节还是情人节,作为一个概念,确实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尽情挥霍着自己的感情、时间、精力,似乎无论怎样高调和奢华都不过分。或许对许多人来说,都需要有这些特定的日子,用以想起自己平日里的不足,然后集中表达平日缺位的感情,付诸一点看似惊喜实则微不足道的行动。因为在节日外的364天里,很多人对父亲、母亲、爱人,普遍缺乏足够的关爱。

这样的过节场景,其实并不陌生。遭遇同样境遇的,还有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等。借助日益发达的社交媒体,在特定的日子到来之前,很多商家和明星都会为各种节日活动造势和宣传,将节日的气氛炒热。

只不过,细细回顾这些年我们所过的节日,很多都是形式大于内容。不可否认,节日或纪念日的设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或提高公众对环保、戒烟等话题的关注。然而,依靠运动式的行动,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陷入“形式主义”“作秀”的批评漩涡中。

以已经成为某种时尚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为例,创办6年来,这项道义感十足的活动,正遭受越来越多的争议。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公众参与该项活动,许多标志性建筑也共同掀起了“熄灯一小时”的活动。但是盛况过后,与此相关的形式主义批评、活动耗能远胜节能、劳民伤财等问题饱受诟病。许多貌似积极参与者,在度过了一小时的熄灯狂欢后,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他们高耗能的生活方式,直到下一年熄灯的那一小时来临。许多明星参与此类环保活动,也不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气或商业利益而已——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熄灯活动中的表现,很可能截然相反。

有人说,我平时也做得足够好,父亲节之类的节日,只是额外的“奖励”或“馈赠”,让自己与父母、亲人的感情更加深厚,更加感受到环保的快乐;也有人说,我们平时感情内敛,非得借着节日的名义才有勇气对亲人表达爱意。但是在我看来,许多人参与这些活动,都带有某种补偿心理——恰恰是由于平时对父亲关爱不够,才想借助父亲节来弥补一下内心的愧疚;同样,许多人甚至以为,只要在植树节种树、“地球一小时”熄灯、“世界水日”节水,以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继续过着高排放、高污染的生活。

更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如今一些“临时抱佛脚”式的节日,似乎更多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消费噱头,最终只让吃喝玩乐等节日消费升温。尤其是“光棍节”“520表白日”等,纯属彻头彻尾的“人造节日”,完全只是商家炒作和营销的结果。相比那些过节的人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商家,显然笑得更开心。

与西方节日和人造节日大行其道相比,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抗战胜利纪念日等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反倒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已被年轻人彻底遗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节日看起来越来越丰富了,但却变得越来越不会过节,仿佛除了吃喝就是玩乐,而精神文化层面则越来越匮乏,甚至忘了节日是怎么来的。

在“临时抱佛脚”的节日狂欢之后,我们或许应想想该如何过节的问题。一般来说,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系统,它们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其中不少节日都具有深厚的传承意义。传承这些节日,不应只有肤浅的吃喝玩乐,更应将它们当作是凝聚社会共识和培养价值观的载体,进而将节日精神贯穿在节日之外的日常生活中。

(编辑:红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