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以增长取代转型、以政策调整取代改革、以“小修小补”的改革取代深层次改革,是改革步入深水区后需要走出的三个认识误区 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其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转型倒逼改革,发展需要改革,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当前的改革不仅要强调攻坚意识,还需要走出三个认识误区。 一是要防止以增长取代转型。随着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经济转型到了重要的关节点。能否成功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是今日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过去长期实行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现实中正在逐步演变为“增长主义”倾向,一些地方仍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首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重要途径。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与经济转型升级不相适应,而且还会不断加大投资消费失衡的矛盾。应当看到,短期的增长不能取代转型,转型会有阵痛,但不转型将会使矛盾和隐患积累下来,中长期内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树立改革攻坚意识,就是要自觉、主动地改变“增长主义”倾向,实现短期内稳增长与中长期促转型的有机结合,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以改革促转型上,围绕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 二是要防止以政策调整取代改革。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是改革,如何通过扩大内需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攻坚克难,决定着中长期的发展,决定着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通过强有力的反危机政策实现了保增长目标。随着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短期的反危机政策不能长期化,更不能取代改革。从这两年的情况看,要使经济顺利步入中速增长轨道,再靠政策刺激、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经不大。如果仍然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例如投资效率低、政府债务风险加大等。也就是说,仅仅停留在以政策调整为主的治标层面,不仅难以适应新形势,还会延误经济转型,丧失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三是要防止以“小修小补”的改革取代深层次的改革。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改革已经越过了最初的“帕累托改进阶段”,面临着利益固化的掣肘,面对着政府“自我革命”的挑战。如果改革仅局限于小修小补,就很难形成敢闯的勇气、愿闯的氛围、会闯的睿智。中央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改变权力运行与权力约束的失衡的格局。这势必高度依赖于深层次改革的突破,包括加快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政府放权;提高政务的公开透明程度;推进司法的公开透明,等等。这些改革,都是“刺刀见红”的改革,没有强烈的攻坚意识,很难破解制约经济转型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难题。 放眼世界,一些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至为深刻。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攻坚意识,需要尽快解放思想,形成改革共识,在“以改革促进转型、化解危机”上排除各种干扰,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顶层协调,务实制定全面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 (作者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