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欧华人报》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记者郑伟、繁菊福建报道)一座海岛,一位女神,一种信仰,连接起千万海外游子的心。
晨光中的湄洲岛,海风轻拂,浪涛低吟。10月15日,来自全球各地的华文媒体代表,齐聚这座因妈祖文化而闻名于世的海岛。作为“华媒福建行”的重要一环,此次参访不仅是一次文化考察,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妈祖源流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静静讲述着妈祖从人到神的历程。北欧华人报副社长郑伟与其他华媒同行一起,仔细观摩清乾隆皇帝的圣旨、祖庙妈祖金身换下的龙袍和霞帔等文物,不时驻足交流。
妈祖文化:千年信仰的现代传承 妈祖,这位被称为“海上和平女神”的信仰,起源于北宋时期莆田湄洲岛。历经千年传承,妈祖文化已从地方民间信仰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在妈祖源流博物馆内,七个不同主题的展厅详细展示了妈祖文化的源流与发展。从妈祖降生到羽化升天,从民间信仰到世界性文化现象,博物馆通过丰富史料和文物,全面呈现了妈祖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之前对妈祖文化的了解比较零散,今天在源流博物馆看到了系统梳理,对妈祖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核心精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日本关西华文时报总编丛中笑感慨道。
妈祖文化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经过千年传承,已深深融入沿海地区乃至海外华侨华人的生活中。
祖庙寻根:华媒记者的心灵共鸣 湄洲妈祖祖庙,作为全球5000多座妈祖庙的祖庭,是妈祖信徒心中的圣地。参访期间,华文媒体代表们沿着祖庙的石阶缓缓而上,感受着这座千年庙宇的庄严与神圣。 在祖庙建筑群内,记者们观摩了当地居民上香祈福、敬献供品的传统仪式,沉浸式体验妈祖信仰的当代实践。
祖庙不仅是信仰中心,也是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纽带。来自台湾的林保君,作为《缘起湄洲》项目的投资方负责人,正是带着对妈祖的虔诚信仰,踏上了祖先曾经生活的土地。
《缘起湄洲》:文化创新的湄洲样本 当晚,华文媒体代表们观看了全国首部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旅演艺——《缘起湄洲》。这场演出自2024年8月推出以来,已吸引超过5万人次观看。 《缘起湄洲》依托妈祖影视城实景建筑,以“一卷述湄洲,大爱传千年”为主题,通过《灵箸湄洲》《海岛往事》《湄屿幻境》《渔家闹喜》《荡寇风云》5个场景演出和8个点位表演,再现了妈祖文化和湄洲岛的历史变迁。
演出融合舞蹈、话剧、杂技、武术、马术等多种表演形式,采用轴承轨道技术、可移动门板幕布、270度LED环形屏幕等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两岸情缘:妈祖文化的精神纽带 《缘起湄洲》的独特之处在于,巧妙融入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演出中的《日月情歌》《台湾欢年》《海峡情缘》三个节目,生动展现了两岸文化交融的魅力。 在《海峡情缘》演出现场,华丽的台湾少数民族服装汇聚了赛德克人、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邹人等服饰元素,并与莆田湄洲岛特有的湄洲女服饰元素同台展示,如同一场两岸各民族时装秀。
台商林保君道出了许多台胞的共同心声:“很小的时候就有印象,宗祠里除了祖先牌位,还额外供奉着妈祖神像。”这种血脉相连的文化认同,正是妈祖文化成为两岸共同精神纽带的基础。
青年参与: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在湄洲岛,青年一代正以全新方式参与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今年七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湄屿拾遗”实践队在湄洲岛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文化体验、影像拍摄、实地调研等方式,挖掘地域文化底蕴。
实践队队长陈旖表示:“青年的文化之约,既要弯腰捡拾历史的碎片,更要抬头搭建古今的桥梁。”这种理念代表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思考。 厦门大学“莆”渡慈航实践队也于近期赴湄洲岛调研,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访、深度访谈、文献梳理等方式,探究妈祖文化在促进民族认同和两岸心灵契合中的价值。 湄洲岛上的年轻身影,展现文化传承的青春力量。从高校学子的实践研究到青年团队的创新演绎,妈祖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离岛时,回首望去,妈祖雕像矗立岛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与海洋。千百年来,妈祖文化随着航海者的足迹传遍四海,成为连接亿万华人情感的精神纽带。
今天,当华文媒体人踏上归途,妈祖的故事也将随着他们的笔触与镜头,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在更多海外游子心中激起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