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旅融合 打造河北文化新引擎
图为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河北展区,吸引观众的大幅美景照片。(本报资料片) 本报记者 赵杰摄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为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燕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延续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牢记总书记嘱托,河北全面系统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科技赋能,让文物绽放新光彩 遥感监测、图像提取、数据分析……不久前,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同河北易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启动2024年度河北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遥感监测项目。 该项目包括本底数据建档和日常监测两个部分,通过遥感影像结合多手段融合航飞的形式,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遥感监测,动态及时监测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变化,为文物行政部门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并建立各时期文物监测档案,以构建文物立体监测体系,提高文物行政执法效能。 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数字信息部工作人员介绍,截至7月底,项目本底建档矢量数据采集工作已初步完成,采集面积4046平方公里,全覆盖监测图斑提取工作已完成,初步完成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保定市等地的航飞及外业调查工作。 这只是河北省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一部分。近年来,河北省实施河北省文物建筑数字化项目,共完成98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信息采集工作,开发完成“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平台”,为文物保护维修、展示利用等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持续优化数字技术手段,科技保护水平和研究阐释能力的提升,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活”起来的历史文化资源更迷人,“火”起来的传统文化才更入心。打开河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数字琳琅”栏目,游客通过三维数字技术,零距离对话各种“活”起来的文物,古老的纹饰、精巧的结构、定格的奇珍异兽,引领我们走向历史深处。 河北博物院副院长王然介绍,该院持续完善三维数据、影音资源内容建设,搭建藏品管理、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管理平台,以观众需求导向开展数据资源共享、文创开发、三维互动、智能导览等功能应用开发,不断提升文物数字化采集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 河北省文物局链接文物与人们的文化旅游生活,推出《跟着文物游河北》智慧语音导览图、“文物畅游冀”微信小程序,可阅可听,图文并茂,回溯河北深邃文脉。同时,推出《国保在冀》智慧语音导览册页,通过图文精美、轮廓清晰的线下明信片册页和智能便捷的国保智慧在线系统,进一步拓展河北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 创新设计,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8月6日,石家庄市湾里庙步行街周淑英剪纸工作室,作品《龙马精神》格外引人注目。远观,构图精美,色彩浓郁;近观,龙首昂扬、龙鳞闪耀。“作品《龙马精神》将传统年俗、吉祥寓意和大胆创新相结合,以富丽堂皇来传达喜庆威严。”国家级非遗蔚县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说,学习剪纸,要舍得下苦功,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蔚县剪纸之所以能享誉世界,就在于永不停歇的创新。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技艺“潮”起来。河北省不断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切实融入百姓生活,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项目,像蔚县剪纸一样,在新时代焕发新姿。运用衡水内画工艺,在河间工业玻璃上描绘河北省知名旅游地标,并联名香氛潮牌“气味图书馆”打造系列香氛文创产品,带观众开启对河北的“寻味之旅”;展现窑变之美的茶盏、小树根做把手的精美茶壶、磁州窑作品《邯郸学步》等,皆可见创新、创意…… 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新产品新业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演绎,再配合新载体与新平台,完全可以让古老技艺“活”起来、“火”起来。 “我们将京绣元素融入服装、工艺品、家居用品,并探索与网络游戏的跨界合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8月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淑平亮相抖音直播间,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京绣产品。不仅梁淑平本人担任主播,她的儿女们也组织了七八位主播,持续向广大网友传播京绣文化和京绣故事。 创新非遗传播平台,河北省连续举办三届“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长城沿线15省(区、市)特色非遗项目800余项参加,累计接待参观游客37.62万人次;打造首个省级层面非遗成就展示和传播平台“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累计举办100多场活动,200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展演展示,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此外,通过高校开展非遗工坊定向培训,培育一批工坊带头人,再通过带头人广泛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2023年上半年,全省线上线下传统手工技能培训人数达16.7万人次,既让非遗技艺得到了传承,又帮助群众找到了致富方法。 场景焕新,文旅融合出圈更出彩 广袖飘飘,衣袂摇摇。在位于河北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红楼梦》主题的文化戏剧轮番上演。不同于静态观看的传统戏剧演出模式,游客可换装为剧中人物,在真实场景中沉浸式感受国学经典魅力。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品牌传播负责人吴珊珊介绍,自去年7月“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开城以来,这里持续吸引海内外游客,成为京津冀文化艺术新地标。截至目前,已演出1万多场次,吸引超200万人次游客观演,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文旅业态蓬勃发展。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文旅产业出新、出圈,河北省将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文旅发展全过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拓展旅游产业空间,培育业态多元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从长城、山海关、大境门等古迹风采,到吴桥杂技、太极拳等文化传承,再到“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崇礼冰雪体验等新兴旅游业态,河北整合全省各地文旅资源,推出“跟着演艺游河北”“跟着非遗游河北”“跟着典籍游河北”“跟着诗词游河北”“跟着村晚游河北”等系列主题活动,以高品质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拉长消费链条。 8月2日晚,正定古城人潮涌动。沿街而行,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各个小吃店的主人们热情地吆喝着,吸引游客驻足品尝。逛累了,还能坐下来看一场精彩的常山战鼓表演。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繁荣程度映射一座城市的经济活跃度。今年以来,河北省各地大力发展夜经济,激发文旅新消费、新场景、新体验,让城市越夜越精彩。廊坊市推出“只有红楼梦”文化艺术嘉年华等数百场特色活动,石家庄市精心推出“石家庄·夜 We Young”夜经济品牌,保定市将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打造夜经济升级版…… 今年河北省还提出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闲首选目的地,精心策划新型主题场景,将文旅消费项目由“风景化”向“场景化”迭代,同时瞄准市场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培育研学游、露营游、微度假等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量、实现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京津游客占比达到14.4%,“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响力已深入人心。(记者史晓多)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