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新闻中心记者杨世龙)“盘锦是辽河油田总部所在地,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百度百科对“盘锦市”这一词条有着这样的描述。
40年来,在“油”经济的强力拉动下,盘锦市从一片碱滩苇荡华丽转身为滨海湿地之都、石油石化新城,成为全国首批36个小康城市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位居辽宁省前列。
南荒之地筑新城 辽河石油会战是盘锦城市梦想升起的原点。1970年3月22日,兴4井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辽河石油会战正式打响。彼时,来自大庆、大港、华北等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和四面八方的复转军人、知识青年组成的会战大军,云集昔日的“南大荒”,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在盐碱滩上安营扎寨,在芦苇荡中摆开战场,为国家找油找气。 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拓荒者,用青春的芳华点亮荒原的夜幕,用嘹亮的石油号子唤醒沉睡的大地,将地下的油气流编织成纵横千里的油龙气脉,为百废待兴的共和国输送宝贵的工业血液,为南荒之地的筑城梦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油田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辽河油田职工和家属已达12万人。当时,盘锦地区行政区域几经变更,建市成为摆在当时石油工业部、辽宁省面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了更好地支持油田开发建设和服务油田职工家属,1984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盘锦市,开启了一段盐碱滩上的筑城之路。 40年筑城之路,40年筚路蓝缕。在盘锦建市初期,油田领导干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都在盘锦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中兼任职务,并选派大量专业人才、管理干部到地方交流任职。这种特殊时期的干部交流制度,对建立和谐的油地关系、实现油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盘锦建市初期,白手起家,困难重重。油田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投入资金、物资,为市委、市政府开展工作解决燃眉之急。1985年夏季,盘锦地区遭受特大洪灾,油田在自身严重受灾的情况下,拿出2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无偿支援地方;为支持重灾区陈家乡的抗灾自救,油田又无偿提供了100多万元的机械、物资,帮助陈家乡搞起了小工业和家庭工业,使重灾区迅速恢复了生机。 1986年1月,兴隆台区开始筹建,并确立了“为全区人民服务,为油田建设服务”的建区宗旨。经中共盘锦市委与油田协商,兴隆台区几大班子及区直机关干部队伍主体,均由油田抽调配备。 兴隆台区依据油田职工和家属居住区域的分布情况,在辖区内组建了渤海、兴隆、振兴、新工4个街道办事处,在域外的新民县、辽中县、锦县、盘山县、大洼县等境内的油田职工家属居住区,分别建立了沈采、茨采、高升、友谊、曙光、欢喜岭、平安、于楼、红村、锦采等街道办事处,服务范围覆盖全油田。 这些街道办的干部,基本上也是由油田二级单位抽调配备。资料显示,兴隆台区组建时,油田共抽调各级各类干部数百人,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他们的工资及各种福利待遇均由油田承担。 在盘锦建市过程中,辽河油田积极参与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一直以来努力当好参与者,不做旁观者。辽河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辽河人在九河下梢、水网连片的“南大荒”,建成了干支线专用公路1543公里、桥涵890座,成为盘锦市地方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盘锦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油田公司努力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对矿区主要街道和交通干道霍田公路进行重修,全力支持创城工作,展现了国有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作为盘锦市的骨干企业,辽河油田在配合盘锦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11个油田小区被评为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小区,荣获了全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7年11月17日,以“国检”不丢分的优异成绩,助力盘锦市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辽河油田始终恪守“让辽河的水更清、辽宁的天更蓝”的庄严承诺,在“为中国加油”挥洒热血和激情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清洁绿色生产,严守生态环保红线,全力建设绿色大油田,20个矿权入选绿色矿山名录,在建成全国“无废矿区”的同时,助力盘锦市成为全国“无废城市”,为盘锦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湿地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拉动促发展 一部艰苦创业史,一腔产业报国情。 建市40年来,盘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主干道路车水马龙。 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跨越升级,离不开“油”经济的强力拉动、辽河人的接续奋斗。辽河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勇挑重担、团结奋斗,积极发挥国有企业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措施,在地方经济振兴发展中担当重任。 1986年,辽河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全国“油老三”,为建市刚满两年的盘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盘锦这座东北小城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此后,辽河油田乘势而上,不断攀登产量高峰。1995年,原油产量达到1552万吨历史最高峰,书写了国家石油工业史上的一段不朽传奇。辽河人不断克服金融危机、世纪疫情、百年变局、特大洪涝、低温暴雪等困难挑战,牢牢守住千万吨规模生命线、幸福线,截至2023年,连续38年保持千万吨油气规模稳产,累计生产原油5亿多吨、天然气900多亿立方米。这些油气资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也为地方下游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殷实的原料支撑。 能源保供,使命在肩;助力振兴,责任如山。早在上世纪70年代,辽河油田就将开采出的天然气向盘锦、台安、大洼等化肥厂供气,带动了地方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油田又投资近两千万元,帮助盘锦先后建起了啤酒厂、面粉厂、粮米加工厂等企业;投入56万元资助大洼县在油田矿区建设起大型农贸市场,促使盘锦地区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型逐步转变为“农工贸”型。同时,还开辟了基建、挖土方、修路等多种劳务渠道,每年仅返修路和钻前工程就可使地方增收4000多万元。 为延长石油产品的产业链,40年来,油田投入资金,以各种形式与地方企业合资建立了一批企业,帮助盘锦市加快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业的发展。盘锦市新型防水材料厂、盘锦天然气化工厂、盘锦炼油厂、盘锦化肥厂、盘锦沥青厂、辽河化肥厂、盘锦化工厂等石油化工企业也先后建成投产,一个新兴的石油化工基地初具规模。 到1990年,盘锦已逐步形成了“油气头,化工身,轻纺尾”的工业格局。全市工业年总产值达到58亿多元,化工、机械等六大类系列产品外销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及香港等地区。1990年10月,新华社发布,在全国450个城市中,已有36个城市达到小康水平,盘锦市名列第20位。 辽河还通过直接的税费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辽河油田建成至今上缴利税费3000多亿元。有人曾经做过测算,油田每生产1吨原油,就为国家和地方贡献211元税费。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辽河油田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均在100亿元以上,不断增加的开发投资直接拉动地方建筑、运输、制造等行业的增长,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 油田多种经营企业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油田多种经营企业上缴税金占兴隆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一半以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油田多种经营已经成为盘锦地方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一些单位成为盘锦工业经济发展的标杆企业。
近年来,辽河油田还与盘锦市共同扛起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任务,连续8年对口支持锦州市义县等地区大力开展民生扶贫、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双方每年都分别投入500万元,选派驻村干部,助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创新融合谋转型 源远流长的辽河,一路由北向南,从浩荡的苇海中穿过,不断滋养着盘锦这座石油城市。多年来,辽河油田与盘锦市坚持“一家人、一家亲、一条心、一盘棋”,同饮辽河水、共举融合旗,油地双方领导定期交流沟通、共话发展,成为全国油地融合发展的一段佳话。 建市之后,盘锦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油地融合工作。1994年,盘锦市提出了“油地结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组建油田矿产资源工作办公室(现改名为油地办,设在市政府办公室)。2002年,进一步概括为“油地融合”战略,并建立多种机制和载体推进实施。为促进“油地融合”战略的实施,2003年,油地共同决定建立油地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了许多项有关油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油地双方不断健全完善企地创新转型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定期协调会商机制,建立联动机制、专班机制、会商机制和调度保障机制,围绕重大项目合作、企业安全生产、民生事业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基础设施共建等内容,对双方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列表推进、销项落实,开创了央地合作、油地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推动油地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时期。2021年,双方创新以“党建联盟”引领油地融合发展,以常态化“互相出题、互交答卷”的方式,推动油地融合发展打开全新局面。 油地双方在辽河储气库群共建、迎战绕阳河特大洪涝灾害、推进辽河干流防汛工程提升、油田闲置资产盘活、“三供一业”维修改造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油地创新转型发展。 油地双方签订合资合作协议,成立专班推进国家重大能源战略项目,携手打造辽河储气库群。目前已建成双6、雷61、双台子、马19先导试验等储气库,成为全国单日注气能力、采气能力最强的储气库群,基本建成了东北乃至京津冀地区天然气调峰保供中心,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典范。 辽河储气库群项目建设运营更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项目可满足冬季天然气气源紧张时期,居民、企业用气的保供需求,发挥着民生保供“压舱石”作用,可有效缓解区域内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并为广大清洁取暖用户提供充足的天然气供给,源源不断地把滚滚“蓝金”输送到千家万户,让群众温暖过冬,体现了油地双方落实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的主动担当。 同时,辽河储气库群还将统筹利用中俄东线丰富的进口天然气资源,为盘锦市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提供稳定的能源和原料保障,有利于盘锦市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创新转型是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油地联手成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级产融合作试点、国家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城市。特别是在2021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盘锦获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受到国务院督查通报表彰。 2021年,油地双方将“数字油田”建设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来抓,积极推进油田物联网应用、5G项目建设,向国家申报了盘锦城市安全油地创新管理5G示范项目、加快油田5G基站建设。 除此之外,油田还在“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过程中,筹措资金对原油田职工小区进行全面维修改造,减少地方财政负担,共同完善城乡居住环境。油地双方采取“先移交、后支付”方式,全面完成油田小区“三供一业”移交改造工作,盘锦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被纳入国家支持范围,23个项目获得国家支持,极大改善矿区群众生活状况。 围绕于楼、红村等油田老矿区、厂区,油地双方多次沟通交流,充分挖掘工业遗产利用价值,共同推进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漫步在油城,楼宇成阵、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绿意葱茏,一幅民生和谐、融于自然的生态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辽河人在盘锦这片热土辛勤耕耘,油地共同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油城。 未来可期、征程再启,辽河油田将与盘锦市一道,接续逐梦奔跑,在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东北全面振兴中展现出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