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 >>开启城镇化科学发展之路

开启城镇化科学发展之路

时间:2013-07-23 11:50来源:辽宁日报作者:辽宁日报
城镇化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四化的龙头,扮演着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主导角色。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人类进步过程中不可逾越的过程,它通过为工业化提供平台,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演进来实现幸福城镇与和

城镇化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四化”的龙头,扮演着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主导角色。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人类进步过程中不可逾越的过程,它通过为工业化提供平台,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演进来实现“幸福城镇”与和谐社会的蓝图。城镇化从来都不是一种行政指令,也不只是空间上的人口转移,一定要提高自身集聚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通过经济发展、政策推动和以人为本的导向来减少城镇化主体的 “被上楼”、“被进城”现象,真正实现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000年以前,我国主要通过不断的工业化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城镇化”这一概念提出及完善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呈现出一种“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支撑工业化”的双赢局面。工业化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已经离不开城镇这一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广阔平台,因而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型工业化这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必须保证城镇化的稳步进行,并以此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世界银行专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就能使GDP提高1.5个百分点。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将促使城镇化的推进,“两化”的良性互动是城镇化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城镇化的实现需要在空间上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到一定区域内,而一定区域内在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便是区域经济。城镇化的聚集使得先进技术的传播及应用更快捷,使得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合理,使得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更便利,进而增加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从而使区域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决定着城镇化的发展潜力。只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者加入,区域内企业的规模增大,提供的就业岗位多才能留住更多的劳动者扎根此区域,为实现本区域的城镇化出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实现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实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

  政策推动是城镇化的重要保障

  城镇化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指导。城镇化进程的健康稳定发展,要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而国际上惯常的说法是 “城市化”,“城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为了保障经济布局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不可只依靠推动大城市的发展来实现城镇化。将城镇化的主要战场放在中小城市能有效防治由于急速进军大城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房价攀升、城市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向中小城市的进军也不可以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提高才可逐步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这一过程的有序进行便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不断纠偏,从而使城镇化进程稳步前进。  


政策应作为一种引导手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并扎根城市铲除行政障碍,但绝不能过分推进,致使表面“城镇化”了,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却未能相应跟进。政府要提供政策确保城镇化中的大中小城市发展步调相互协调,健康有序。城镇化也可能带来重工轻农、过度开发等消极后果,此时政府需加大力度落实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并认真贯彻使之更具可操作性。政策支持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对城镇化的发展不能盲目地加以限制和超限度推进,还应考虑到市场规律及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切记:政策只是引导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真正的行动者是农村的劳动者,驱动力是城镇的集聚能力。

  以人为本是城镇化的内在导向

  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致力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需要。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不仅在致力于建设智慧型城市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更是改变了“片面追求规模扩大、空间增加”的传统城镇化套路,走上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综合进步的道路。经济发展不应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在这一进程中要注意交通、医疗和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容纳能力同城镇人口增加速度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城镇化的集聚能力。

  经济发展由原来的 “追求规模扩张,速度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注重生态平衡,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及管理水平”的集约型发展方式后,城镇化的迫切性就更加凸显。由于农村发展方式单一,不能提供相对高层次的基础设施条件,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活动的集约化还需要城镇化来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可通过盲目降低农村人口获得城市户籍的门槛来加快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实现要通过开拓就业渠道,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来实现。这将逐渐使得城镇化在空间上及实质上得以实现。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它不是单纯地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里,而是应坚决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文化素质、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达到城市品质,使城镇化对象能够真正参与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体会到物质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黎慧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8-01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