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旅游报》刊登了《城市记忆怎可斩断》一文,抨击当今古城浩劫、新城乱建、“千城一面”的中国式造城现象。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当下,如何重新认识城市、定位城市,让城市多些记忆、多些个性、多些生命,很有必要。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倡导国民旅游休闲之必需。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和烙印。保护好城市的文脉,就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和遗产,保存自己民族的渊源和血脉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更是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作了贡献。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一座城市不在于奢华,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在于铺张、气派,而在于它与历史和谐一体。然而,国内一些地方却存在着一种所谓“不破不立”的城建观。不仅专家学者对时下的城市建设提出质疑,就是普通百姓对此也有诟病。愈刮愈烈的城市“广场风”、“大学城风”、“会展中心热”、“标志性建筑热”,正一点一点地吞噬着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场所,一点一点地污染着城市的阳光和空气,承载着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特色文化被无奈地挤到了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有些甚至干脆被高楼大厦取而代之。 一位建筑大师说过,尊重和珍惜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方能保持并彰显一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 城市,行走在新旧之间,我们能不能在新旧间寻求生命、寻求和谐? 相比之下,欧洲人更加珍视历史和文化,他们总是竭尽所能保护古迹,并努力把过去与未来合二为一,既有现代化城市的繁华,更有厚重的历史沉淀。不管是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德国的慕尼黑、科隆,抑或是法国的巴黎、瑞士的苏黎世、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人们不用去博物馆,仅从城市的建筑、街道和广场上,就能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种历史、文化的脉络和痕迹,不是几个点,也不是几小片,而是整座城市。因此,欧洲不乏整个城市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例子。反观历史悠久的中国,又有几座城市能享此殊荣?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一大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经济出现了加快融合以至一体化的趋势。在经济领域和经济活动中,“文化力”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尤为突出。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竞争,有人说,21世纪的区域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 世界名城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没有经济基础的城市,势必是虚弱的、贫穷的;没有文化支撑的城市,则势必是短暂的、虚浮的。一个只追求物质的富足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只能是肤浅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才是城市的灵魂。 (来源:人民政协网)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