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我国今年的电视剧生产“轻型化”越来越明显,从题材、形态、受众等各方面领衔进入“轻时代”,像《老农民》这样贯穿着对历史的敬重、对文化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慨、对传统的继承的厚重作品会不会生不逢时? 高满堂:现在大部分的电视剧是娱乐化的,这种娱乐功能是需要的,但完全处于娱乐至上,问题就来了。戏说、穿越让年轻观众对历史的认识变得模糊,甚至就此影响他们的历史观。做正剧很难,投资风险也大,但必须要有人去担负这份责任。我们有8亿农民,我们电视剧一年1.5万集,但是农民题材的少得可怜。近年来仅有的几部表现农民题材的也只是片段化的,不是歪曲农民、娱乐农民,就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用简单地歌颂和粉饰。从建国以来到现在,荧屏上非常缺少长篇叙事作品来反映农民的60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真实地反映农民60年,他们怎么过来的,这是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 中国青年报:创作这个题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接受? 高满堂:当时我写《闯关东》、《北风那个吹》,同样面临年轻人愿意不愿意看的问题。后来想通了一个问题,不是年轻人不愿意接受这些题材,而是我们讲故事讲得不好、有毛病。以教育和灌输的方式,必然会失败。电视剧要么有意义没意思,要么就是有意思没意义,这都不能与青年观众有效沟通。一个好的电视剧,应该是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讲述历史,不是面对学生翻开课本,而是领着他到花园深处。你的故事讲完了,意思表达清楚了,他也听懂了。讲述者不要过于自我,而要娓娓道来。传承不是焊接,两个钢板焊到一块,传承也是潜移默化的。这里面多种元素,其中也有市场元素,市场配方也非常重要。观众愿意看才能传承,不愿意看,一切都是白搭。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