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骄子 >>“80后”如何面对文学发声(2)

“80后”如何面对文学发声(2)

时间:2013-06-03 11:17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黄平
第二,议题的公共性。在现有的学术体制里,80后批评者被作为专家培养,这当然不是坏事,在浩瀚的现代知识体系里,不可能奢望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出现。不过,无论论述的议题多么细微,在深层次上都不应是封闭的,而是

  第二,议题的公共性。在现有的学术体制里,“80后”批评者被作为专家培养,这当然不是坏事,在浩瀚的现代知识体系里,不可能奢望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出现。不过,无论论述的议题多么细微,在深层次上都不应是封闭的,而是向全人类的精神历程开放。“80后”批评者目前表现出的对于“新人”问题的关注,对于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讨论,对于过度表现“自我”的文学的批评,都表现出这一群体对议题公共性的自觉珍视。

  第三,体验的时代性。在文学批评的漫长传统中,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问题意识”,每一代人的情感结构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可见的差异。上一辈的很多体验很重要,也就此写出了很优秀的作品,但未必在我们这一代这里构成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问题。比如莫言写饥饿,写压抑,写生活的荒诞与变形,作品十分精彩,但很难让城市化一代的读者感同身受。和前辈相比,“80后”批评者不必担心自己的体验是“小”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而且只有从自己的具体体验出发,才能真实地走向普遍的道路。我们真正期待的是面对时代发言的文学批评,是从我们的时代出发,通过文学的反映与构想,来参与更普遍性的对话。 


(编辑:红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