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他从存折中发现其月薪由七百元变成一千一百元。按说加薪已超过五成,施永青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但施永青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感到不满,因为他觉得不是加薪不加薪的问题,而是原则的问题。公司未经通知就忽然加薪是不合理的作法,因为接受七百元的月薪是他的选择,现在涨薪,又不通知他,谁又知道他愿意选择多少呢? 两年的打工生涯,给施永青留下了不愉快的回忆。他发现自己始终无法适应打工生涯。 其中最令他感到不可忍受的有两点。一是报酬与贡献之间巨大的剪刀差。按说施永青也不是唯利是图之辈,当年在工人夜校一教八年也毫无怨言。不过那时毕竟有信仰在支撑着,现在自己出来打工,到底有点意难平。后来施永青明白了,员工的工资在老板的眼里不是按你的贡献来衡量的,而是按劳动力市场的稀缺程度来定价的。如果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足,你作出的贡献再大,也不可能得到很高的报酬,甚至还可能被炒鱿鱼。 第二点令施永青觉得难以忍受的是,作为一个打工仔,严重缺乏自主性。你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不折不扣得执行老板哪怕看起来不那么聪明的构想,而无从找到自身的价值。 施永青经过痛苦的思考得出结论,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较高的回报,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做老板。 从一张台做到一层楼 虽然在新昌只做了两年,但获益匪浅,为今后从事地产代理提供了一个契机。更重要的是,他在新昌遇到了中学老友王文彦。两个人自在香岛中学念书时就脾气相投,此次遂决定携手创业。 一九七八年,施永青与王文彦各出资五千元,成立中原地产。两人就在中环万宜大厦一间写字楼里租了张写字台,一个人出去看楼,一个人在家接电话。与其说两人分工分头作业,不如说是为了避免一张写字台坐不下两个人的尴尬。而这可能又埋下了日后二人兄弟阋墙的伏笔。 后来公司境况稍好,中原又搬到士丹利街金禾大厦,租了半间写字楼。一九八三年,中原在德己笠街立菲大厦第一次拥有了上千尺的写字楼面。与此同时,中原在业务方面也加大了扩展力度,开始分区、分类别的业务,分别成立了住宅部、铺位部、写字楼部等,住宅部又分港岛、九龙和东西区。 不过此后不久中原便遭遇创业来第一次重大挫折。由于香港回归问题提上日程,香港楼价出现大幅滑落,地产代理公司纷纷倒闭。中原虽然没有陷入倒闭行列,也只有苦撑硬捱,才度过生死劫。到了一九八五年,市道开始好转,中原才算赚到一点活命钱。 到了一九八七年,公司业务进一步向好,开始设立尖沙咀分行,这也是中原首次开设分行。同年,中原迁入寸土寸金的中环新世界大厦,并租下第五层全层写字楼,事业开始步入快车道。 道不同,兄弟拆伙 说起当年的创业生涯,施永青不无感慨的说:“老实说,当初创办中原的时候,对将来并没有太多奢望。只希望能够保本,赚钱比打工多一点就可以,算是胸无大志。” 那时,地产代理公司不多,也非人人都是行家,这给了两个年轻人很大的发展空间。 施永青当时考虑,做地产经纪,最重要是要有“路数”。所谓“路数”,并非手上客户或盘源,而是指对地产市道的分析,对城市规划、批租条文的精通,对楼市升跌的了解等等。 中原就是靠这些“路数”,取得客户信任,并以此为强项,一直坚持培训员工熟悉这些路数。后来加入中原的员工中有很多是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但同样也要接受地产知识的培训。因为施永青认为,只有具有丰富的地产知识,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意。 同时,中原坚持不炒卖楼盘,独沽一味做代理(当然他们当时也没有资金去炒卖楼盘)。七十年代末,香港楼市炒风正炽,施永青却看到专注做地产代理的无限商机。据施永青介绍:“那时美联都是以炒楼为主,两个老板赚了钱去了加拿大,差不多等于退休。后来看到中原做代理生意做到那么大,才返回来!” 施永青说,中原给人的印象是可靠的,这种印象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原来,当时许多人身为地产经纪,当客户将盘放给他们时,他们并非将盘口放到市场上去流通,而是自己先买下来,然后再转手卖给其他客户,从中多赚了许多钱。但中原坚持不这样做,因此有了良好的声誉。 除此之外,中原还坚持资讯公开的原则,从创立之初,就坚持提供信息给传媒。此举首开地产代理公司一行风气之先。后来,施永青又率先召开地产市道研讨会,演讲评论楼市,发表精辟见解,这一作法一直延续至今,并为同行所效仿,中原的名气越发大增。 不过,对于中原和施永青本人来说,最大的转折点是九二年合伙创业老友王文彦离开中原,施永青正式独掌公司开始。 王文彦的下堂求去主要是因为两人管理方针的巨大差异。王文彦崇尚法家,认为地产代理有如军队,不听军令,不依法则,如何成军,又如何战胜同行?而施永青则推崇老子,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让员工自己作主,自己打拼。在经历多次冲突之后,由于公司高层倾向施永青政策的人占多数,王文彦知难而退,在九二年选择离开中原。不过王就保留百分之四十五的股份,到今天共收取一点七亿元股息,可算丰厚。 无为而治,成就霸业 独掌中原的施永青更变本加厉推行无为而治政策,并具体总结为:分封诸侯,共享成果;中央无位,地方有位。 施永青设下“诸侯割据”局面,将集团内业务分成三是多个区域,由区域“龙头”去负责,每个“龙头”在各自的区域内自主经营,包括开设分铺、聘任人员、宣传及经营策略等,而集团则负责部分经费、政策方向及业务统筹等。 施永青认为,这一“无为而治”下“诸侯割据”的安排,最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机会,并避免失误,“试问我一个人的脑袋所想的东西,怎能胜过许多个每日在前线作战统筹的人的脑袋呢?”施永青表示,《孙子兵法》中所说“将能而君不御者政”正是这个道理,将军有能力,君王便不用御驾亲征。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