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名家 >>贾方舟:21世纪——中国的美术馆时代(2)

贾方舟:21世纪——中国的美术馆时代(2)

时间:2014-11-27 16:41来源:央美艺讯网 作者:央美艺讯网
但中国没有世界性的艺术收藏,不只证明了中国没有侵略的历史,还证明中国的富人没有文化眼光。日本没有侵略欧洲,却有很多欧洲的艺术珍品,原因是有很多富人认识到艺术的价值,舍得拿出钱去购买。而中国一向不缺富人,缺

  但中国没有世界性的艺术收藏,不只证明了中国没有侵略的历史,还证明中国的“富人”没有文化眼光。日本没有侵略欧洲,却有很多欧洲的艺术珍品,原因是有很多富人认识到艺术的价值,舍得拿出钱去购买。而中国一向不缺富人,缺的是文化眼光和文化品位。因此,至今少有人来作这方面的文化建设。

  这样讲也许不公平,在中国,首开博物馆先例的恰恰是一位有文化的实业家—张謇。1905年,张謇曾两度上书敦请清政府建立帝国博物馆,并于次年在其家乡南通筹建“南通博物苑”(于1913年完成),虽然还不是鲁迅所说的那种专业的美术馆,但已十分难能可贵。张謇(1853一1926)曾为前清状元,后弃官经商,先后创办三十多个企业并形成“大生资本集团”。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宣扬“棉铁主义”,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实业家。

  1912年,由教育总长蔡元培倡议,开始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建历史博物馆,1917年迁往故宫午门,1926年正式对外开放。为中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

  1936年,国立美术陈列馆在南京建成(即现“江苏美术馆”的前身)。.次年4月在此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第二次全国美展”。紧接着便是日军攻占南京,南京人民惨遭蹂晌。抗战胜利后,陈列馆的建筑先后被立法院和国民参政院占用。1956年,江苏省美术陈列馆筹备处在此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座美术馆。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开始在首都筹建国家级的中国美术馆,于1962年建成,次年对外开放。

  近20年,中国各省市先后建了不少美术馆,但多数不是从发展艺术文化的整体视角出发,而是为个人树碑立传。为大师级艺术家立美术馆,当然很应该,但要当立者立。但“当立者”往往立不起来,北京当立一个“齐白石美术馆”,没有立;上海、杭州当立“黄宾虹美术馆”、“林风眠美术馆”,也没有立。即使建立了一些属于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美术馆,也多是空有其名,并不具有真正的美术馆功能。有些甚至常将展厅为商业活动所租用。

  因此在中国,直到20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还依然屈指可数。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才开始意识到美术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不可缺或以及对于它的民众所具有的意义。

  二、美术馆:西方的现代教堂

  美术馆之所以是民主时代的产物,是因为它是为大众提供的公共空间,以全民为对象的、社会化的文化机构。

  在欧美,自20世纪以来,美术馆遍及各地,被誉为西方的“现代教堂”。因为作为净化心灵的场所,它已取代了教堂的职能。蔡元培在世纪之初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就最好地说明了西方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这一新的精神倾向“夫宗教之为物,在彼西欧各国,已为过去问题。盖宗教之内容,现皆经学者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矣”。因此,“欧洲中古时代留遗之建筑,其最著者率为教堂……及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至于今日,宏丽之建筑,多为学校、剧院、博物院。”“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而这种“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明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以及他的这些论述,正好从功能的角度说明了美术馆之所以会取代教堂的理由。

  20世纪以来,欧美各国的美术馆如雨后春笋,大小城市都在争相建设。它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杜威甚至把它看成是“文明的美容院”。一些小城市如德国南部的卡斯鲁尔、西班牙的毕尔堡,皆因美术馆的建立和成功运作成为国际化的城市。所以,在经济起飞后又想扮演文化大国的日本,每年平均要拿出一千多亿日元来从西方购藏艺术作品,日本的艺术事业每年由社团资助10亿美元,政府预算中每年还有4.6亿美元用以建立艺术和文化基金,在90年代初,日本的美术馆、博物馆的数量猛增三倍,已达2393家,仅在东京就有188家(以上数据还只是来源于90年代初的一份资料)。这个数字足以说美术馆在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位置,它的确像一座座现代教堂,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去处,成为共享人类精神财富的精神殿堂。

  但对于美术馆历来也有完全相左的看法。甚至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早在世纪之初,克莱夫•贝尔就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把美术馆看成是压抑观众的“传统的小教堂”,并呼吁要把观众从这种令人“窒息的博物馆气氛中解救出来”。其根源还是基于现代主义反文化、反传统的立场,而这也正是一切前卫艺术共有的特征。他们反美术馆正是他们反文化、反体制、反传统的一部分。1988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上有一件未能实施的“方案艺术”,作者是现已在国际上大名鼎鼎的黄永碌,题为《拖走美术馆计划》。具体实施方案是:在中国美术馆门前置一大型拖拉机,将几十条绳索放射状地系在美术馆的门窗上,以示“拖走”。可谓一件典型的“敌视”和否定美术馆的作品。他们对美术馆之所以要取这样一种态度,是因为他们把美术馆看做是“代表权力的宝座”、是“上帝们发言的地方”,把美术馆视为一种体制的象征。但我们不能由此就站在与前卫艺术对立的立场上。正确的方法是仅仅把它看做一种姿态而予以理解,并且将这种反体制的力量吸纳和消化到美术馆体制中来,使他们成为艺术进程的一部分。假如美术馆与这种反体制力量形成对抗,并采取排斥的立场,必将是对艺术史的失职。中国美术馆的收藏无法全面反映中国美术八、九十年代的进展应该成为一个最为现实的教训。

  美术馆应该在学术上走在大众前边,用宽容的学术态度引导大众认识和适应多元并存的艺术生态。

  三、美术馆:未来艺术体制的中心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艺术体制是以自上而下的“美协”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由于“美协”是一个以贯彻党的文艺政策为己任、以非官方的形式出现的官方机构,所以,它很少从学术的角度策划和组织艺术活动。它的“非学术性”必然使它失去原有的中心地位,愈来愈不能适应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愈来愈游离于当代艺术之外。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