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名家 >>林风眠:世界可曾真识君(5)

林风眠:世界可曾真识君(5)

时间:2013-05-31 13:55来源:西部书画名家网 作者:凡子
林风眠爱妻子,也非常疼爱女儿,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相对平和的十年美好时光。 随着战乱时局与国内的政治动荡接踵而来,林风眠与妻女之间,就始终离合无常了。出于安全上的考虑,林风眠永远都在把他要保护的母女二人送
 
  林风眠爱妻子,也非常疼爱女儿,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相对平和的十年美好时光。
 
  随着战乱时局与国内的政治动荡接踵而来,林风眠与妻女之间,就始终离合无常了。出于安全上的考虑,林风眠永远都在把他要保护的母女二人送来送去,不是让她们回法国就是送她们去他国投奔亲戚。而他自己一个人在国内,死死抗着那些没完没了到来的打击:流离失所。接受批判。听任拘捕。莫名坐监。
 
  他们夫妻分离的时间动辄数月,数年,最长的一次竟然是二十二年!而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啊。
 
  家的温暖对于林风眠是这么的遥不可及,到最后,亲人对他几乎成了一个空谷回声的存在,一种精神的象征。
 
  然而,他很清楚他的命运,如同中国大多数民众的命运一样,是无处讨要说法的。弥补这千疮百孔的人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埋头画画。只有在这个世界里,他真正强盛的生命在蛰伏着,他隐藏的生命秘密仍在炽热地发光。
 
  初读林风眠的画,那预想中的愉悦与赞叹并没有迎面而来。对一个看惯精致传统水墨、也熟悉西方现代艺术的人来说,陡然与他的作品打照面,一时竟然发愣。
 
  那些衡量传统水墨是神品、妙品或逸品的尺度,在他的绘画前,忽然失去了作用。 
 
  是他的画很复杂很精微很抽象吗,不啊,似乎很简单,样样认得的,就是芙蓉田田,秋林染红,鹭鸶正在飞过芦苇丛。
 
  水草芦苇层次分明,远山青岚舞动。
 
  人物几笔勾勒即显,仙鹤数笔就出;鱼鹰在船头梳理羽毛;鸟儿一嘟噜一嘟噜的淡墨,休憩在枝头,眼神温柔惺忪。
 
  花卉清而艳,大蓬大蓬地,在黑暗中盛开出来。
 
  戏剧人物的线条,似皮影,如剪纸,一笔一划分明是中国元素,却又揉进了西方立体主义的线条。仔细琢磨,关良戏曲人物的影子,冷不丁还能瞥见。
 
  削肩垂眉的仕女,端庄而坐;芦塘之景黑云低压,雨滴倾刻间好似即将跌落。
 
  因为线条简洁,染色粗犷浓烈,许多画给人一种错觉,要画出它们,好似非常容易。
 
  那他的画真的简单吗,不啊,忘掉宋元,忘掉程式,这些画潜藏的生机,那独特的艺术感觉,最终要在眼前层层显露。
 
  他的远山近水,或一串花朵,两三株小草,几头秋鹭,一排鸟儿,一定不按传统的逻辑前行,只管照他的认为落墨下笔,松动、透气而洒脱。
 
  轻墨有分量,重墨却显轻盈。
 
  黑墨尤其用得酣畅,如醉酒一般,染出满画面幽暗的孤独,却泛着优雅、平和的光。
 
  人物画大多为仕女,却只是他一手创造出来的女子像,一色的丹凤细眼,秀眉上扬,月牙白肩线毫无涩滞,如绸缎般甩出去。
 
  女人是他的观世音,他的母亲,他的爱人。艰难岁月里,他反复地画仕女这个温暖的主题,好似母爱的神就坐在那里,等着他的膜拜,与他交心低语。 
 
  女子身旁始终都有盛开的插花,如佛手中的拂尘,须臾不离。
 
  确实,林风眠成年后的许多日子里,他曾无数次地打探过母亲的下落,企望找到她,能知她的生死。可他从来没有实现过这个愿望。
 
  也许是懊悔幼年时的自己不够强大,没能将母亲完整地救下来,他也爱画戏曲人物。传统戏剧里的 “宝莲灯”、“华山救母”的故事,是他常用画笔反复咏叹的题材。 (编辑:红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