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先生是家乡情结极为深切的人,魂牵生养他的故土。他在诗里倾诉着“我就是这草原,我是一碧如洗的清晨,我是神秘深邃的黄昏,我是被一脉长风卷起的歌,迅急的,也是深情地,在天壤间雄浑地奏鸣”。他的诗温暖而缠绵、充满着温情,饱含着对蒙古民族和草原的无限深情。“我就要回去了,家乡,我就要去印证我上千个日夜的想象,枣红马的长嘶喊绿了原野,百灵鸟的蹁跹织亮了晨光,蒙古包的炊烟铺展了和谐,乳牛,妈妈的笑,奶香······我就要回去了,家乡。还像以前那样拥抱我吧,尽管没了顽皮,多了智慧,尽管没了机灵,多了强壮,爱你的心还和从前一样”。时光荏苒,将灵魂的秘密写进诗里,是他真正的睿智,一个懂得爱、懂得人生的人;一个能适时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一切,平静的对待那些宿命因果的人;一个用温暖和微笑去感染和感动生命的人,是识者一生不能丢失的珍贵。 送张主任走的时候,郑先生也驱车赶往盘锦,他的好搭档,莫逆之交,国家一级编剧、一级作家郝延超辞世,他要去送好友最后一程,他流着泪痛惜的说:又一个才子没了,真想跟了延超去,也好成就一段佳话。言词中他们的情谊可见一斑。 由于心还被郑先生的诗吸引着,回到家我便情不自禁地又捧起诗集,潜下心仔细研读起来。我陷入诗人描绘的感情漩涡里,无法自拔。他对诗歌的钟情和勤奋让我按耐不住,他的每一首诗都在撩拨着我写作的冲动。我忘情地诵读着他的诗文:“我们从容地饮酒/我们从容地作诗/我们从容地面对人生/饮酒最好酣畅/作诗最好激烈/度过人生最好热情/我们深知这些真谛/所以,我们从容······”这就是他的性格,这就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从他笔尖流泻而下的是人性与生命之美。我整个人沸腾了,急切地要把从诗集里品出的内容写出来,把那个才华横溢,笔耕不辍,雄放恣肆,豪情动人的郑道远写出来,以我理解的形式呈献给大家。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刘小放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数九寒天,千里跋涉,为诗而来。的确,郑先生自小就对诗歌有很高的悟性和近乎疯狂的热爱,几十年间,不断的学习、创作又为他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他了解自己性格上的锋芒,用自己最拿手的姿态,在最好的领地,写出最好的诗歌。尽管历经许多磨难,仍然满怀深情地拥抱每一个文字,用朴实的语言,把诗歌还给大众。喝酒吟诗,疏放一点有什么关系,狂妄一点又有什么妨碍?只因他有狂放不羁的资格!
简 介: 郑道远,著名诗人。1953年3月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清河乡西姜家堡村。早在小学五年级时写的一首儿歌《春耘》,就发表在《中国少年报》上,成为60年代哲里木盟少年 儿童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诗作的第一人。他先后有1700多首诗分别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民族文学》、《中国作家》、《诗选刊》、《人民音乐》、《人民日报》、 《草原》、《吉林文艺》等多家报刊及国家出版社出版的专集上。他的诗还在新加坡译成英文发表,很受读者喜欢。在他30多 年的创作中,出版发行了诗集《庄家之歌》、《翩翩而来》、《游离吟》(格律诗),报告文学集《乡镇排头兵》、《渤海春潮》,长篇小说《追杀洛宾王》,评论 集《道远说,说道远》、古典文学议事集《人事春秋》(合作)。有20多件作品获国家级省区级文艺大奖,其名选入多种辞书。《残庙》是继长诗《沉溺》之后的第二部长诗。1973年应征入队,在上海空军某部当广播通迅员(兼管图书)。1977年,以文科状元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他的作文《原上草》不仅刊发在当 时《吉林日报》上,而后还被编入大学教材。1982年东北师大毕业,回到家乡通辽。曾在盟教育学院、教育局,妇联工作。1985年调河北省秦皇岛市工作。曾历任河北省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市委党校副校长、市社科联主席。以及中国经济社会调研中心调研员、武汉大学特约研究员、东北大学、燕山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等多种社会职务。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