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可以更具体地让读者走近老一辈革命家,看到他们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作为长辈的一面。书信也留存了这些富有学养的前辈身上的文化印记,他们都是晚清的秀才,身上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生活书店编辑郝建良告诉青阅读记者,出版这两本家书,也让他思考着“逝去与保存”。“两位革命前辈都是用毛笔写信,每封信都是一幅书法作品,这样的家书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情感是我们今天的微信、短信不能取代的。”他说,与没有手机的年代相比,这些年自己也很少写信了。今年5月,他写了一封信给朋友,拿起钢笔写信的感觉格外亲切。“其实也不必悲观,书信不会消失吧,写信和收信需要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间隔,多年之后翻出这些信件,看着自己字体的变化,想到写信时自己和对方的心情,还可以有一种深刻的回味。虽然微信与电邮可以快速地传递信息,人们还是需要在一个相隔的时空里酝酿自己的感情。” 手写的书信,无论会不会彻底消失,都将变得越来越奢侈。人类的思维和写作必然受到工具的影响。若干年后,谁还会阅读我们匆匆写下的电邮?数字的海洋里,还能编出一本类似《傅雷家书》的经典,惠及万千读者吗?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