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最好精神食粮献给人民【两会聚焦】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习近平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习近平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是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如何为时代汇聚强大精神动力,如何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秘诀:除了深入生活,还是深入生活 影视剧编剧高满堂委员应该是当下中国最会讲故事的人之一。30年的编剧生涯中,他创作出了《闯关东》《北风那个吹》《钢铁年代》《温州一家人》《老农民》等优秀作品,不仅获得了高收视率,也收获了良好口碑。 很多年轻编剧向高满堂请教:在创作上,是不是有什么秘诀? “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除了深入生活,还是深入生活。”以年初热播的《老农民》为例,为了把中国农民60年的历程记录下来,高满堂5年内奔走于5个省份,采访了200多人。坐炕头、唠家常、喝酒聊天,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交流方式,让采访对象总是愿意跟高满堂敞开心扉,“各种好故事也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一只鸟能凭空起飞吗?想象的翅膀一定要蹬着坚实的大地。”高满堂说,作家的想象力再丰富,都不如现实生活精彩,因此文艺家要想创作出好作品,首先要向生活、向现实找素材。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委员做了一辈子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他看来,深入生活不仅是创作者的事情,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原则。他以文学图书出版为例指出,好的文学作品的推出,除了创作者要“潜心创作”,文学编辑也要有发现优秀作品的眼光和能力。越是在当下激烈竞争的文学作品出版环境中,文学编辑越要走向基层,多留心、多交友,因为“对优秀作品萌芽的发现,往往是无心插柳却柳成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者面临的诱惑很多。在此情况下,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委员呼吁广大文艺家一起守护文化,让艺术回归心灵,并在人民和社会的大爱中寻求闪光点,“坚持文化信仰,我们的文化作品就有希望有力量”。 路径:建立科学的文艺作品评价标准 人民群众需要好的文艺作品。那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文艺作品? “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不能唯收视率马首是瞻,不能将娱乐大众作为唯一追求。艺术就是艺术,里面应该有娱乐性,但仅仅依靠纯粹的娱乐永远不是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委员如是说。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委员进一步指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迎合世俗与时尚,而是给人以精神向上的力量。最好的精神食粮应该是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的文艺作品,是艺术家用心创造出来的、既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以收视率、票房定成败”“以奖论英雄”的现象十分突出,由此造成了收视率造假、跑奖买奖等问题。作家樊一平代表直言,这让一些兢兢业业搞创作的文艺工作者感到心寒。 因此,文艺界亟须建立科学的文艺作品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比如,四年前,央视就开始试行“中央电视台栏目综合评价体系优化方案暨年度品牌栏目评选办法”,终结了以收视率作为唯一硬性指标的末位淘汰制,将原来的收视率指标转换为新评价体系下的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传播力”,权重占到50%。 而浙江卫视等单位联合推出“省级卫视综合评估体系”,实现了评价数据的多元化采集,既包括来自行业第三方的权威收视数据和覆盖数据,也包括来自普通观众的评价和来自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等业内人士的评议,力求从多角度对各个省级卫视进行全面评估。 而去年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史无前例地取消了评奖环节,同时加强了评论研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剧目进行点评。“这种方式非常好。”担任第七届京剧节参演剧目《梅兰霓裳》艺术指导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委员说:“专家组的每一位专家都对这部戏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这些意见非常中肯,有利于我们把这部新戏打磨得更好,力争成为精品力作。” 方法:优化创作环境培养文艺人才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电影导演尹力委员认为应该加强文化立法,用法律手段优化创作环境,为文艺创作保驾护航。他以电影创作为例指出,“要彻底改变电影内容脱离现实、雷同化、同质化和娱乐化现象,应该用法律设置底线,让文化工作者在安全、健康的氛围中创作。” 目前,各专业协会、专业机构、艺术院团,既起着联系文艺人才的作用,也承担着培养文艺人才的重任。因此,这些机构的建设对文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至关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委员建议对各专业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以及文艺院团负责人的选配,应制定可量化、可比对、可操作的选配条件,减少凭感觉和感情评估的自由裁量空间,让整个选配过程在“理性”与“阳光”的前提下进行,因为“一个团、一个院、一个专业机构,选对一个人,就可以活一方、兴一方;相反,用了一位外行的好人或内行的庸人,不仅构筑文艺高峰无望,还会乱一方、败一方,甚至带坏一方风气。”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委员指出,在使用和发现艺术人才上应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将学历作为选拔艺术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样才能避免一些真正高水平的艺术人才被排斥在人才选用和奖励之外。“我们目前在使用人才时还是把学历看得太重,这给一些演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吴为山说,一些传统曲艺演员为评职称或晋升,不得不为学习外语、提高学历而头疼,吴为山认为,这样的评价机制对这些演员艺术造诣的提高不但起不到帮助,甚至还会耽误他们的专业学习,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