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 如何让遗存"活起来"(2)

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 如何让遗存"活起来"(2)

时间:2015-01-30 10:1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斌来 孔
对参观者而言,古村落越原始越有味,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希望生活得更舒服、更现代化一点。 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査济古村只做减法,村外可做加法,在村外划定范围,设立新区,建设与古村落相协调的新房,既解决群众需

  对参观者而言,古村落越原始越有味,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希望生活得更舒服、更现代化一点。

  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査济“古村只做减法,村外可做加法”,在村外划定范围,设立新区,建设与古村落相协调的新房,既解决群众需求,也满足旅游配套。

  随着社会发展,古村落的人居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不可缺少。“切忌大拆大建和盲目整治,应充分利用古村落原有地形、建筑风貌,营造古村落风情,彰显农村田园风光。”梁洪生说。

  活起来

  不做摇钱树,要留传家宝

  风物依旧人开怀

  山雨甫过,肇兴河水急了起来。对歌的声音从寨子里飘散出来,伴着流水淙淙,若有似无。

  肇兴侗寨所在的贵州省黔东南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民族自治州。得益于民族村寨保护政策,这里的古建筑群和民族文化被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下来。

  “全州共有27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在全国前三批2555个传统村落中占10.8%。”黔东南州住建局局长吴春说。然而,骄人的数字掩不住背后不乏尴尬的现实:大量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落景观保存相对完整是基于当地的欠发达,大多村寨处于自然保护状态。

  有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量的传统村落分布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有的老建筑被废弃了,许多传统文化习俗面临衰落和断裂之虞。

  “针对这种局面,贵州选取部分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发展旅游、民族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探索一条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贵州省住建厅副厅长杨跃光表示。

  2014年1月,肇兴侗寨作为少数民族风情旅游景点,开始售票迎客。“没想到唱大歌还能赚钱。”64岁的陆海英是村里的老歌师,如今有了新任务——将原本用于娱乐的侗歌、侗戏搬上舞台,展示给游客。

  “自家织的布,染料用的是山上的植物,纯天然,很受欢迎。5丈就可以换500块钱。”陆勤美一家就是肇兴开发的受益者,日子不是宽裕了一点半点。

  如今,寨子里像陆勤美这样开店的群众有100多户,主要从事旅馆、土特产、饭店经营,以及歌舞表演等。肇兴景区管委会主任石斐介绍,2014年以来,游客接待量已达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6000万元。

  古村落,作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正成为许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传统村落也因为有了收益,而有能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

  福建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苏友佺认为:“通过旅游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激发村民对古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有利于村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促进村落保护。”

  和肇兴一样,査济从事旅游经营的村民达到千余人,带动了当地40%的农户就业。査从俭坦言:“靠旅游增加的收入,与老房子的维修费相比,仍然杯水车薪。”

  目前,很多地方修复一幢老宅子平均耗资百万元左右,一年的日常维护费用也要几万元。重压之下,古村如何展新姿?

  “婺源鼓励投资商以租赁的形式保护古建筑,在租赁期内投资商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负责修缮、维护。古建筑业主从中既可得到租金,又省去了高额的维护费用。”婺源县网宣办主任郑清源说。

  如今在婺源,一些旅游业主集中承租了大量古建筑,对它们实施修缮维护,作为旅游产业来经营,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蚀,婺源花园村“九思堂”,梁木腐朽,门窗油漆脱落,尽显沧桑。2009年,屋主江文昌另建起新房,全家搬迁。2010年下半年,婺源尚逸轩度假公司总经理吴志轩和两个伙伴与江文昌签订了租期40年的协议,对九思堂进行修缮。

  修旧如旧,融入文化元素,大到家具,小到地图、钥匙扣,都体现出婺源和徽商文化特色。九思堂徽商文化度假古宅一开张,就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为了做到对古村落资源合理利用,适度开发,有效保护,婺源鼓励‘以开发带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开发’,村集体和村民在开发中增加收入,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周遐光说。

  活得好

  古建是躯干,文化是灵魂

  活态传承乡愁在

  毗邻昭陵博物馆的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始建于北宋时期,主打“关中风情牌”。2007年,袁家村“荟萃”本村和附近村庄存留的“老传统”,成为关中民俗文化的聚集地。

  “永泰和”布坊、“五福堂”面坊、“德瑞恒”油坊……一条长约千米的青石街上,各种手工作坊令人目不暇接。

  “活着的关中文化”是袁家村的主打特色,而这里最独特、也最吸引人的是“体验”:在布坊,你可以亲自动手,尝试一下纺线、织布的乐趣;在辣子坊,可以自己烧一勺热油亲手做一碗油泼辣子,夹一个袖珍的饼子,一口吃掉;在油坊,可以看到菜籽油从油坨中被挤出……

  “我们提供的是鲜活的文化体验,而不是冰冷的仿制建筑。这里都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让关中手艺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村委会主任郭俊武说,袁家村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将关中民俗文化从散落的各处归集到一起,使濒危民俗得以保存和流传。

  作为乡村社会的生活空间,传统村落存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囿于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不仅要保护外在“筋骨肉”,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福建省福安市有一个廉村,行走在寓意“方正刚直”的青石古道上,不时能看到各种古老牌匾、对联、照墙等历史遗物,整个村庄散发着浓郁的廉政历史文化气息。

  “唐肃宗为嘉许薛令之廉洁清正,而敕封他的故乡为‘廉村’、水为‘廉溪’、山为‘廉岭’。”村里的“义务讲解员”、老支书陈木成如数家珍。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