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掌上颐和园"解说112处景点 探秘颐和园深处的神奇地(2)

"掌上颐和园"解说112处景点 探秘颐和园深处的神奇地(2)

时间:2015-01-15 11:29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记者许心怡
颐和园文昌阁(资料图) 文昌阁:比清漪园时代矮了很多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北端的文昌阁,为一座城关式的建筑。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道教众仙人的一员,为道教神明,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文昌阁是目前颐和园

 

  颐和园文昌阁(资料图)

  文昌阁:比清漪园时代矮了很多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北端的文昌阁,为一座城关式的建筑。“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道教众仙人的一员,为道教神明,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文昌阁是目前颐和园园内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城基上原为三层楼阁,光绪十七年(1891)改建二层。

  当年的文昌阁与今天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当年的文昌阁是三层建筑,而且旁边小亭子有两层檐。原始的文昌阁比现存的文昌阁高出一大截,而且装饰更为精美,上面还有一座西洋大钟。可以看出在清漪园时代的文昌阁整个建筑都是比较独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颐和园是慈禧重修后的景象,因为当时的财政原因,将三层的文昌阁修成两层,这样整体的形象和感觉就比清漪园时代矮了好多。

  其实不只文昌阁,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慈禧重修过的颐和园,许多建筑都比之前矮了很多,比如两层的昙花阁变成单层的景福阁,三层的香岩宗印之阁也变成了单层,还有许多完全消失的高层建筑,如西堤上的景明楼,湖中心的治镜阁、凤凰墩,后山构虚轩、花承阁等。

  文昌阁一方面是颐和园的陆地关口,另一方面在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里面讲究对称。当年的文昌阁里供奉着文昌帝君,管文的。而与之相对的就是西面的宿云檐,那上面供奉的是关圣帝君。一文一武,遥相呼应。

  治镜阁:颐和园“水牢”真相

  站在万寿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会发现西堤以西的湖水当中有一座孤岛,这里常年封闭,无路可通。冬季有人踩着冰过去,发现岛上有两道高大的城墙,有人传说,这里以前是颐和园的秘密水牢,专门关押不听话的宫女和太监。于是“颐和园中有水牢”的说法不胫而走。据说当年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发现岛上有城墙和高台,怀疑这里是清军的岗哨,吓得他们不敢贸然前进,远远地向岛上发射了一通炮弹后,立即撤走了;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了一片废墟,让一切的传说成为了悬案。那么颐和园中这座最具传奇色彩的孤岛过去究竟什么样?以前真的有水牢吗?

  这座孤岛上的建筑叫做治镜阁。因为治境阁是建在湖中孤岛之上,四周都是水,没有陆路连接,因此在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的时候躲过了一劫。

  不过今天如果您有机会登上小岛的话,就会发现,偌大的治境阁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堆残垣断壁,那么这么大的一组建筑是如何消失的呢?按照目前的资料推断,这个湖中建筑并非毁于战乱,而是在慈禧重修颐和园时,由于缺少木料,直接将治境阁拆除。

  治镜阁很有特色,它的外层有一个大概五丈高的一个城,里边有一个比外城高一倍的一个城,在这个城台的上边建起三层楼阁,这个三层楼阁按宗教界的说法算是坛城式的建筑。它以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表现藏传佛教的宗教理念。过去因为它是禁区,没有人去过,所以人们对这个建筑它究竟是干什么的产生了猜疑,以至于后来有人说这是一个水牢,宫女太监犯了错误就关在里面。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治镜阁在清漪园的时候就是个比较重要的建筑。乾隆年间一个画家叫弘旿,是一个宗室,他画了一幅畿辅水利图,里边就有关于清漪园这部分,从图中能看出治镜阁所占的体量还是相当大的。治境阁的造型是仿造坛城修建的。坛城,梵文音译“曼陀罗”,是佛教世界的宇宙模型,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法时陈设和观想的重要道具,治镜阁两道城墙加上高台楼阁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小坛城,而通过匾联,它又把汉族古典文化融入到西藏佛教建筑中。乾隆对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造诣颇深,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中处处体现了佛教的含义和象征。

  那治镜阁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呢?在清朝的时候,在皇家园林里边的这些建筑物中放些什么东西,譬如说,有些什么家具,家具上放了什么古玩,墙上挂了什么,都有详细的记载。清漪园它有三十六个点,每一个点都有一个陈设清册。按照册中记载,治镜阁有三层,第一层进去有一个平台,是用木头做的,有的叫它地平床,现在故宫、颐和园都有。在这平台上面有皇帝的宝座,宝座的旁边还有两个蓝翎羽扇,这只能是皇帝的东西。另外一个墙上还挂了一口宝剑,您想想,如果是关太监的地方还放个宝剑在里边做什么?绝对不可能。

  

 

  颐和园佛香阁(资料图)

  佛香阁:佛像引发的离奇事件

  要说这颐和园中最有名、最具传奇色彩的,那就得说是佛香阁了。想当年乾隆爷修清漪园的时候,这佛香阁本是仿照杭州六和塔,按照九级浮屠设计的,也就是九层。没成想这塔修到八层时居然倒了。与此同时,北海的琉璃塔工地,也发生火灾。乾乾隆认为这是上天示警,于是改变设计,变成了三层。可要说佛香阁最离奇的事,那还得说是发生在建国后的一次事件……

  现在颐和园佛香阁里面的这个佛像,它是怎么来的呢?故事还是比较离奇的。佛香阁从1966年到1989年,一直没有开放,里面的佛像一直是空的。到了1989年的时候,因为当时是建国四十周年大庆,希望把佛香阁开放展现给人民群众,当时佛香阁里面如果没有佛像的话,觉得很别扭,但是时间比较紧,重新铸一个佛像也不太可能。其次,重新铸的佛像到底是恢复慈禧时期泥的呢,还是恢复乾隆时期铜的,也是个争议。而且就算是恢复铜的,重新铸也来不及。当时就有人提议,说能不能找一尊佛像,搁到佛香阁里面,这样的话,一减少成本,其次时间也来得及,同样又恢复了佛香阁作为佛教建筑的一个功能。这时就有人说,好像北京城里头鼓楼西边那边有一个庙,里面有尊佛像,而且佛像的体积、体量及规格,和历史上佛香阁里面的很相像,所以当时就经过寻访找了这个庙。

  这个庙当时是一个小学,在学校里找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佛像,就把这个佛像从北京城里运到了颐和园,当时据说是用直升飞机连夜给运出来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什么呢?这个佛像运到了颐和园之后,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当时从城里运来的佛像并不完整,残缺了一块,在佛像的脑袋顶上少一个盖子,看上去感觉很是别扭。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