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只是文化企业并购重组、跨界融合日趋活跃的一个缩影。伴随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充分释放,文化金融合作在向纵深方向推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呈现出喷涌而出的新活力。 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一直是文化体制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全国2100多家国有文艺院团相继完成转企改制,并继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演艺企业的创新能力、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知识产权经营能力显著增强。 北京市曲剧团的变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转企改制后,院团一下子变成自负盈亏的企业,不少演职人员心里没底。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到一年,北京市曲剧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董事会、监事会,从一个无剧场、无排练厅、无办公地的“三无剧团”转变成为戏剧市场的弄潮儿。2014年前4个月,北京市曲剧团已经完成演出99场,收入654万元。“时间还没过半,我们的收入已经达到了2013年的一半。”团长孙东兴说,“更重要的是要看收入结构,这654万元里,商演568万元,占到将近九成的收入。” 在政府不断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同时,文化企事业单位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运营模式。 上海交响乐团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全新的理事会制度激发了这家历史悠久的乐团的发展活力。“实行理事会制度的最大好处是解决了乐团的资金难题,确保乐团按照艺术规律运行,保证艺术水准。”团长陈光宪说,以往,上海交响乐团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投入和乐团演出收入,吸收了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大企业加入理事会后,现在的企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稳定而高超的艺术水准吸引了更多的乐迷。 “这些文化企业的探索表明,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将市场机制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这回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逻辑原点,也抓住了解决各种文化问题的牛鼻子。面向市场,深入市场,融入市场,构成了横贯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一条主线。”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孙若风说,未来改革中,要坚持把更多的治理权力归还市场、把更多的改革空间归还市场、把更多的改革动力归还市场,将中国文化发展带上阳光大道。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