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认为,产生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产业本身角度来讲,国内文化产业企业整体不成熟,具备投资潜力的企业数量有限,企业文化创意不足、产品生命力较短,企业盈利模式不够清晰,也使得国内文化产业基金与可投项目之间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从投资基金角度讲,基金的市场运作的逐利性,大多数偏好投资未来两三年能上市的成熟企业,而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相对较晚,规模化和商业模式成熟的企业不多,与此同时成长性也都普遍较弱,大多数企业很难短期内爆发性增长,因此对资金真正有需求的很多中小创业企业仍然很难筹集到资金;另外,广电传媒等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受政策和行政体制的影响比较大,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虽然创新热情较高,但考虑到政策风险,使许多投资基金也保持观望态度。 3、部分领域投资过热 有关数据表明,从2009年起至今,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影视产业,游戏和娱乐类,产业基金同质化问题严重。这种现象会造成两点问题:一是加剧了上一节所提到的问题,资金无法达到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二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产业很难得到有效和长期的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基金过热的集中在某几个细分领域,不利于整体产业健康和快速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述产业符合投资基金“短、平、快”的要求,二是其他细分产业能够达到投资基金进入要求的企业较少。 4、文化产业投资环境不够完善 一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完成,不少优质文化资源仍未能进入市场,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对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而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备的相关政策;三是退出机制尚不完善。产业基金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退出机制,否则投资者无法获取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将会影响到基金规模的扩大。虽然 2013年以来 IPO重启,但排队上市企业较多,企业上市进程缓慢,此外产权交易市场也不成熟,基金推出渠道不够通畅。 三、文化产业基金未来投资发展建议及预测 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现在一方面国有文化传媒集团、投资机构或金融机构、文化企业集团都积极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但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在政策环境营造和产业基金投资导向上的作用。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产业链的中间一环,其功能在于通过挖掘有潜质的文化企业,使它们占有更多的资源,推动其发展壮大。而不是在其上市之前突击进入,仅为在资本盛宴中分一杯羹。同时,产业投资基金应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战略资源和后续增值服务。从这个角度讲,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不仅是一个资本运作平台,还应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汇集各类文化企业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促进文化企业持久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应该改善其运作的配套体制和机制的建设。 第一,完善退出机制。加快完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股权交易中心、产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畅通文化产业基金退出路径。第二、完善财税制度,对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新兴文化业态、文化小微企业等予以支持。第三,推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合作,建立适合文化企业生命周期发展的融资体系务。第四,建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和文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从而为文化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化、证券化、文化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提升等提供专业中介服务。(本文内容由新元文智授权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独家发布,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经文化产业) 结语:2014年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大规模设立的势头已经有一定幅度的下滑,随着文化产业存量的优质项目大多数被抢投一空后,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将进一步调整,预计2014年之后每年的募集数量和募资金额将会保持平稳增长。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