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清东陵注资7亿元进行大修 将修复慈禧贴身锦缎(图)(2)

清东陵注资7亿元进行大修 将修复慈禧贴身锦缎(图)(2)

时间:2014-12-17 13:42来源:新京报 作者:贾鹏
新京报:这次对乾隆和慈禧的棺椁修复会使用低氧含氮技术,这是一项什么技术? 王兆华:这项技术就是控制文物保存空间的氮氧比例,因为细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需要有氧气,我们通过这个技术,让文物保存空间处在类似

  新京报:这次对乾隆和慈禧的棺椁修复会使用低氧含氮技术,这是一项什么技术?

  王兆华:这项技术就是控制文物保存空间的氮氧比例,因为细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需要有氧气,我们通过这个技术,让文物保存空间处在类似于真空的环境里,避免腐化。

  新京报:如何保证修缮棺材的时候,不会损害到尸骨之类的东西?

  王兆华:棺材的最外层是椁,里层是棺,棺里面才是尸骨,这次修缮只是对椁修缮,不会开棺,所以不会对尸骨造成损坏。

  至宝

  慈禧贴身锦缎 修复至少一年半

  新京报:修缮还请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为什么会选择他们?

  王兆华:这家单位是国家文物局的木制品、竹制品文物保护修复重点科研基地,在木制品、竹制品的保护上有他们的专长。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有很多这种专业性的重点科研基地。为什么我们把丝织品文物送到杭州去了,因为杭州有中国丝绸博物馆,国家对丝织品的修复保护都由它来完成。

  新京报:现在工作进行到哪一步了?

  王兆华:他们的专家一年多之前就来了,并且取样分析,关于棺椁的修复方案,要在明年3月份出来。

  新京报:说到丝织品,镇馆之宝陀罗尼经被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化,这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修复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和技术?

  王兆华:陀罗尼经被实际上是一件锦缎,不是一床被子,这件文物是用金丝和锦缎织在一起的,慈禧用的这件上面镶嵌了820颗珍珠,当时盖在她尸体的上面。盗墓的认识金银财宝,把上面的珍珠都拽下来,把锦缎扔了,但没想到这块锦缎是最值钱的,无论它的材质、工艺,都是一流的,也因为它的唯一性,是慈禧入殓用的,所以,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馆长说,修复这件文物至少得一年半的时间,它破损和腐化的部分还得用原材料修补,颜色还得一样。

  新京报:对于文物保护来讲,可能除了大规模的修缮,日常的保护也很重要。

  王兆华:我们都说,这次修缮是清东陵有维修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如果日常的维护到位,可能以后也很难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维修了。

  最简单的日常维护比如“扫瓦垄”,得勤扫建筑顶部的瓦缝,因为平时刮风很容易把树籽、草籽吹到瓦缝里,遇到点土就生根发芽,时间一长就把瓦缝撑裂了,容易造成渗漏。

  另外椽头上方的瓦块叫滴水,人家设计是有讲究的,瓦块要给椽头挡雨,这块瓦掉了,不及时更换,椽头泡水就容易烂,所以日常的保护对于文物来说非常重要。

  地宫

  乾隆“卧室”漏水 防渗难定方案

  新京报:修复后,这些文物将恢复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

  王兆华:要最大限度地恢复当时的历史信息,保留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断代。有观点认为文物修缮就是修旧如旧,其实不是外表上的修旧如旧,是要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方法。

  新京报:在传承原工艺原方法方面我们具体会怎么做?

  王兆华:文物修缮和现代建筑工艺不一样,现代工艺可以浇筑,混凝土直接打进去,修缮古建筑不行,比如刷漆,我们不用现在市场上用的化学漆料,而是用传统的古建筑专用的生物漆料;做地杖用的灰料里面就有猪血和面粉,增加它的黏合度和透气性,而不用现代的水泥和白灰,这就是传统工艺。

  新京报:面对这么大的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会不会遇到一些难题?

  王兆华:有,乾隆裕陵的地宫现在渗漏得很厉害,由于地宫渗水,券顶的石构件因受力不均而变形,接缝之间崩裂的情况很多,掉下来一块一块的,我们俗话叫“崩瓷”了。

  修复方案还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讨论,专家们讨论得非常细致,已经讨论两稿了,针对裕陵地宫究竟怎么做防渗,一年多了还没有定最终方案,因为必须得慎重,如果做得不好会渗得更厉害。

  新京报:修复方案最大的分歧在哪里?

  王兆华:现在能确定的是渗漏水源是雨水从宝顶和四周渗漏,事实上目前防渗漏的技术很成熟,但修复古建需要尽量使用当时的技术,这就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还原古建,同时最小程度干预古建,出于这个考虑,现在方案一直没确定。

  新京报:一直渗漏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王兆华:渗漏进地宫的灰浆会腐蚀内壁的经文和雕刻,最后让内饰受损无法还原。

  新京报:渗漏的来源明确了吗?

  王兆华:专家论证已经排除了地下水渗漏,现在针对是雨水从上方渗漏还是周围渗漏还不确定,所以方案定不下来。

  前景

  当务之急是“保命”

  新京报:《盗墓笔记》和《鬼吹灯》都要拍成电影,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的盗墓文学热和文物热,在你看来,这种热潮对于清东陵是一种压力还是机遇?

  王兆华:我是比较排斥这种热潮的。对于文物保护来讲,这类题材的作品往往会渗透一些盗墓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全国的古墓葬的保护不利。

  但反过来看,对于旅游又是一种促进,它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清代皇家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清东陵本身就是用砖、石、瓦、木写成的一部清朝历史。

  新京报:故宫现在利用互联网手段在品牌营销上有很多新的花样,清东陵在这方面是否有计划?

  王兆华:我们还没有呢,现在当务之急是“保命”,得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所以顾不上那些。2010年开过一次座谈会,很多地方的文物景区都有人参加,当时有人也说,怎么提高展示水平、怎么提高接待能力,我说你们都是从中心城市来的,啥时候你们去我那看看,我们那警卫得靠人和狗,房子用棍支着呢,我们哪还有精力想别的,保命都保不起。

  现在,我们也开始提升了,有数字化保存、网络化营销、国家五A级景区创建等等。

  新京报:这次投入这么大,会给景区以后的经营带来压力吗?

  王兆华:这方面没有压力,国家投入没有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景区身上,其实我们每年的运营成本也不低,得投入1000多万,就拿灭火器来说,每年更新的费用就得十几万,这都得从景区收入里支出。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