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二人转,怎样的江湖?(2)

二人转,怎样的江湖?(2)

时间:2014-12-11 17:14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红艳
其实,闫淑萍也曾迷茫过,彷徨过,但又觉得自己有责任坚守下来。对她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力传播正统的二人转艺术,纵然,很难。 【演员收入高】 圈内老板们的共同经验是,对待演员有三条管着、捧着、哄着 11月

  其实,闫淑萍也曾迷茫过,彷徨过,但又觉得自己有责任坚守下来。对她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力传播正统的二人转艺术,纵然,很难。

  【演员收入高】

  圈内老板们的共同经验是,对待演员有三条——管着、捧着、哄着

  11月24日晚

  长春 东北风剧院

  走进东北风剧院,欧式装修风格,简洁,不失豪华。“上海的两个朋友来长春出差,点名想看这个。”19时45分正式开演前,一位中年男观众来到剧场售票柜台买了三张票。

  与沈阳的莎梦二人转相比,东北风二人转更显综艺化,甚至还加入了探戈舞,演员是一水儿的古巴姑娘和小伙儿。灯光绮丽、服饰斑斓,恍惚间觉得像是在看一场音乐秀。

  东北风剧院的经营者叫马普安,人称“老马”,在二人转圈子是个传奇。

  老马原本经营餐饮业,直到1995年二人转进入他的视野。他发现,当时的二人转演员虽然只能转战洗浴中心、夜总会,但却极受欢迎。嗅到商机的他下决心开办一家二人转剧场。终于,2004年老马在长春客车厂俱乐部开设了第一家东北风二人转剧场。如今,“东北风”已发展至3家。

  “现在人们在剧场里看到的二人转,都是经过压缩和改良的,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包括年轻人。”老马说。在他看来,过去的传统二人转表演,到了新时代需要“改配方”,才能适应市场需求,“要是再像过去那样演正戏,唱得多,说得少,不够乐和,没多少观众爱看。”

  目前,长春大概有七八家二人转剧场。“两年前最多,得有十几家,一年到头天天演,大年初一都不歇。”老马说,东北风最红火时,贵宾席得提前好长时间预订,每天晚上场内得加150个座,“还有铺张报纸坐过道的,那也得花100元。”

  二人转的火爆,还体现在演员的境遇上。23岁的海洋是东北风的台柱子之一,“我的收入算是上等吧。我们这里的一副架(一对搭档),演出一场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除了演出费,逢年过节、年底,老板还发奖金。”目前,他已在长春买了房和车。很多二人转演员都如此,车房不愁。

  在海洋看来,自己没赶上二人转最风光的时候,“前些年,小沈阳上春晚了,二人转变得特别火,吃饭聚会、孩子满月、庆祝乔迁……都请二人转表演。以前那帮演员,一天能赶20多场,一个月挣十来万块钱,很平常。”

  那时候,二人转演员到哪儿都受到热捧,“只要饭店老板、出租车司机认识你,吃饭、打车都不要钱。粉丝多得很,送啥的都有,吃的、喝的、用的,缺啥送啥。你今天说缺一台车,立马儿第二天剧院门口就停着一台新车,演出完直接开回家去,老牛了!”

  还是那时候,演出现场俨然“送钱秀”。有钱的观众乐于用现金“打赏”演员,海洋说:“演员手里拿不了那么多钱,就在上台前拿个塑料桶,放到台边儿,观众直接往里扔钱……人气高的演员,一晚上恨不能收好几万块钱,满台的钱,拿笤帚往回扫……开个玩笑说,上台二三十分钟,没干啥,净数钱了!”

  虽说今不如昔,不过二人转演员依然很吃香。“最近两年,二人转的市场行情是,老板收入陷入低谷,因为市场热度下降了,尤其是中央‘八条’出台以后,政府招待少了,企业包场少了。不过,演员收入依然维持在高峰。老板是弱势,演员是强势。”老马苦笑了一下。

  他说,圈内老板们的共同经验是,对待演员有三条——管着、捧着、哄着,“好演员,不好找,想留住,更不易。规模小的剧场最明显,演员不高兴了,演出偷工减料,你也没辙。他要是不想干了,夹着包就去下一个场子了。我认识有的老板,每晚演出完得请演员吃夜宵,每月还得请三四次大餐。”

  【记忆里的九腔十八调】

  11月24日夜

  长春 二人转学者王兆一家

  《二人转艺术》《梨树二人转》《二人转与东北民俗》……在吉林二人转协会名誉会长王兆一的书房里,随处可见各种关于二人转的书籍。这位九旬老人,研究了半辈子二人转,不过心还是停留在旧日里的二人转。

  “真正属于东北人自己的演艺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东北大鼓,另一种便是二人转。”王兆一说,他出生在辽宁黑山县,小时候屯子里经常唱二人转,给地主家种地的佃农,趁着吃午饭的工夫跑出来听,宁可不吃饭。想来,这也是那句“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由来。

  “《大西厢》《回杯记》《包公赔情》《马前泼水》……都是正戏,通过唱,正经八百讲故事,千军万马就俩人,跳进跳出。二人转有九腔十八调,说道很多,很好听。”在王兆一看来,真正好的二人转,“千言万语以唱当先”,至于说口,是在观众还没到齐时,演员为观众逗乐子的,“等观众满员之后开始唱正戏,这叫作‘看戏的外落,唱戏的白搭’。那会儿演出有戏单,二三十出折子戏,可以点戏。那时候观众懂戏,落下哪一段,都能听出来。”

  让王兆一倍感惋惜的是,现在的二人转演出已不似当年,“基本没有唱正戏的了,即使唱小帽,唱腔也是简化了的,没有正宗二人转的味道。”至于为何如此,他觉得,除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喜欢娱乐化的轻松节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演员的唱功不行,“过去,师傅一句句教戏,口传心授;现在呢,演员跟着简谱学唱,肯定唱不出味道啊。唱功好的演员也难找了——过去,夜静五更,隔着五里地都能听见演员的声音,那都是下苦功夫学出来、练出来的;现在呢,在有些小剧场里演出的演员,有不少也就是学了几年表面功夫而已,唱功不行,自然就得靠说功来弥补了。”

  在他看来,观众不喜欢传统正戏,好演员越来越少,正在制约传统二人转艺术发展,“这是二人转的危机!因为不管二人转艺术在当下以何种形式变革、发展,最基本的艺术特性不应当改变,唱、说、扮、舞、绝,缺了哪一样,都不利于这一曲艺形式的发展。”

  “绿化”与“擦边球”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