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此,从文学外部来看,应强化实践参与作用。当下国家观念主导下的当代文化海外传播策略要求文学作品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具象载体,承担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观与重塑中国文学形象等历史使命。当代中国文学作为媒介在国际化语境中为消除误解与偏见、促进中外相互认知与沟通提供了重要契机,当下创作者应以构建真实的国家形象并提升其正面国际影响为己任,从而使中国文学更有尊严地迈向世界。从文学内部来说,海外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评价呈现出历时嬗变。以美国汉学界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评价为例,几代汉学家的评判标准呈现出从已故汉学家夏志清的“优美”、李欧梵的“浪漫”到王德威的“怪诞”等审美观念与批评范式的变迁。尽管汉学家的相关评价尚存差异,但文学作品的内在构成要素始终是其评判中国文学能否真正传布于世界的首要依据,而文学本体因素的确是评判具体作品的重要标准。由此,当代中国文学应以文学标准为旨归,合理借鉴与吸收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创作技法与写作范式,不断提升创作成果的艺术价值,从而力求真正赢得世界层面的尊重与认同。 总之,中国文学“走出去”必然面临中外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等态势的冲击与影响,予以回应需要辩证地看待其异同。正视中国当代文学的诸种特征并强化与发展其异质因素,既不以炫丑或异怪来迎合西方,又应避免中外文学间的隔阂、误读、冲突与对立,努力呈现出自身独特的思想意义与文学价值。中国当代作家应凭借自身实力,揭示日新月异的中国基于人类普遍性而不为西方所有与所知的特质,在世界文学谱系中抒写出精彩的中国文学篇章,进而实现中国文学梦,这是当代中国作家与文学研究者共同的使命。 (作者胡燕春,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