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拉儿” 在老北京称“栅栏”的街巷中,惟有前门外的大栅栏与其他以“栅栏”为名的胡同在读音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人们习惯上将前门外的大栅栏读作“dàshilàer”(“大石拉儿”),“栅”读轻音,“栏”读去声儿化,很少有人将它读作“dàzhàlán”。而其他以“栅栏”为名的胡同,其“栅栏”二字要念“zhàlar”,其实,“shanlan”才是“栅栏”的本音,“zhàlar”是北京的方言,而“dàshilàer”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这种读音在北京实不多见。 关于前门外大栅栏的发音渊源,还有一种说法。据传,这与前门大栅栏曾经是古代皇家的珊瑚库和珊瑚加工厂有关。珊瑚最早是作为贡品出现在宫廷里,后来才作为商品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家中,一直被视为仅次于金、玉、瓷的贵重物品。清代在北京便有许多贮存和加工珊瑚的地方,其中前门外廊房四条所开设的珊瑚加工店铺最有名,其经营者多为蒙古人。据说蒙古语把“珊瑚”称为“shala”,所以人们将这条胡同俗称为“沙剌胡同”或“纱络胡同”,汉语的意译是“珊瑚胡同”,用北京话一儿化,就成了“shalar”或“shilàer”。清康熙年间朝廷下令将外城各街巷两端安装栅栏,所以这条街巷的两头也各有一道大铁栅栏,于是就按音拢字写成了“栅栏(shilàer)胡同”,后因所建的铁栅栏格外高大,而称“大栅栏(dàshilàer) 胡同”,简称“大栅栏”。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大栅栏系满语,因为清代《光绪顺天府志》中有“沙剌即沙拉,国语谓珊瑚也”的记载,而《日下旧闻考》中也指出:“舒噜,满洲语珊瑚也。旧作沙剌,今译改。”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