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国家文物局请李学勤牵头,重新恢复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工作。由于经费得不到保障,工作室只保留了不到一年。 2008年年初,湘博希望对30余年来马王堆汉墓简帛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未发表的帛书及其他残片进行归类分析,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做出高质量的释文和注解。2008年9月,湘博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下称“中心”)、中华书局达成合作协议,成立《集成》编纂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冯宝志说,《集成》客观上加快了一些帛书研究项目的进程。 整理工作有的部分相对容易。中心副教授郭永秉说:我除了协助裘老师的《老子》甲乙本工作之外还负责《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个人的感觉是,70年代的整理水平相当高,我们现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缀合、释读、断句上有一点小的突破,整个大的框架还是当年那批学人搭建的。有的则比较繁难。中心助理研究员程少轩负责的《阴阳五行》甲篇,属于术数类文献,涉及非常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内容深奥,帛书出土时残损为大小不等的数百块碎片,虽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但尚未形成完全成熟的拼合方案,其拼合、释读、注释,可谓举步维艰。作者对数百张位置未定的残片一一甄别,经常需要耗时几天才能拼入一张。在最后攻坚阶段,正值举国熬夜观看巴西世界杯期间,铁杆球迷程少轩为督促自己,将电脑屏幕显示设为“开机就做项目”几个异常醒目的大字。 陈剑可谓是中心拼复残片的“狂人”:比如《周易》里面的“修復”两个字右半边在那儿,已经可以知道是什么字,我在残片里找到了左边的单人旁和双人旁,把它拼上去,这才真正“修复”了。能拼上去为什么不拼呢?他说拼复残片时的最佳状态是连续工作一个月以上,可以记住几百个残片模样,看到帛书空缺处就能联想起来。“这次研究整理期间,中心一共补上了100多处残片,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补上了七八片。”中心近年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利用帛书“空白页”及“衬页”上反印、倒印或渗印的文字,对帛书内容进行补正和拼接残片。 帛书有多重要?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共分七册,前两册为整理图版,中间四册是释文注释,第七册是原始图版,定价9900元。“《集成》的主要受众还是学者。比如当时的医书,对现在的中医没用,但对研究中医史很有用。”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如是说。 项目从2008年9月正式启动,到2014年完成出版,前后经历了6个年头。古文字研究专家胡平生先生评价道:“《集成》是一部优秀的出土文献整理著作,其在文献传承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必将在学术界乃至更大的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复旦大学教授、出土文献整理研究专家裘锡圭介绍,在出土的帛书中,大部分书早已失传,有些书如《周易》、《老子》,虽然有今本传世,但马王堆出土的是古本,内容与人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有不少差异。通过对马王堆简帛的释读,可以校正今本的错误,使人们更准确了解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以前受疑古思潮影响,有人认为很多先秦的书是汉代以后的人造假,马王堆帛书出土整理以后,就知道有些被认为假造的书确实是先秦时代的著作。” 李学勤说,帛书不仅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还提供了《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以外的资料与观点。他建议人们关注其中的楚文化元素,因为长沙正是楚文化的中心。“进一步研究马王堆帛书的时代性和地方性,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楚文化传统、汉代文明的一些看法,这在考古学上和历史学上的意义是很难估量的。”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