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力证 黄继光确有其人 作家萨苏记得,曾经有个导演去采访郭兴,一开始装作不认识他。“大爷,您今年多大?”“我刚七十!”“那您70岁怎么打鬼子?”“我从娘胎里就会打鬼子!”萨苏说,当时老爷子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其实他已经八十多了,身子骨非常硬朗,反应特别快,尤其是那个精气神儿,仍然保持着那份生命力。”新疆军区洛阳干休所所长李银山说,这是一种军人的惯性。 萨苏说,一个人能够成为电影里的人物,肯定有他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他认为是“精神”。虽然时代不一样,社会也不一样了,但是精神是永存的。“在原型人物身上,能看到喧嚣世界中一些生命的东西存在。” 有一次,萨苏跟着一行人去俄罗斯,同行的有一位老人叫李敏,是《八女投江》中抗联女战士的原型,已经91岁了。“当她看到俄罗斯无边的原野,立刻兴奋起来,在原野上尽情地奔跑,就像一个少女。”萨苏说,当时她还要跟一位年轻的摄像赛跑,最后真的跑赢了。 “我的母亲,用现在的话说,是很‘轴’的人。”刘翔平说,王清珍从不给单位添麻烦,只要是领导说了,不管对错,老人都去做。“我们家三个孩子都是自己找的工作,我工作的厂子垮了下岗了,没事情做只能外出打工,但老人从来不因此找关系走后门。” 刘明晓说,在做节目的时候,王清珍老人从来不迟到。有时候临上场,工作人员让她坐下休息,她也不同意,觉得这样不正式。在节目安排上,基本都以节目组为主,没有任何干扰,当有人诋毁她时,她却一定要站出来说话。“比如现在网上铺天盖地质疑黄继光是否确有其人,她就站出来说真有其人,并且亲自送了他最后一程,在这个问题上她一直都很有立场。” 战友的感情,似乎是原型人物,更准确地说是老一辈战士共通的情感。在临来山东的那天晚上,蒋庆泉和老伴赶出了100双鞋垫,要送给在山东的老战友。当得知老战友没有收到鞋垫,又坚决把鞋垫要了回去。“很真实、很有劲头的老人。”刘明晓说,“同样在节目组的年轻人,却很难沟通,叫苦叫累,甚至说起这些老英雄时,有人一个也不认识。”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缺失的很多东西。”山东电视台制片人吕昉说。(记者 陈玮 实习生 张俊其 周一)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