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不是一个霸权主义的国家,并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的国家。现在中国实施了开放的、共同集体学习的改革过程,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断融入到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哥斯达黎加的奥尔凯梅耶尔女士说。 莫斯科友谊大学国际新闻学教授尤里·瓦季莫维奇·塔夫罗夫斯基指出:中国对人类文明的文化、历史和物质贡献是不可胜数的。在17到18世纪,凡是由中国传来的事物几乎都在欧洲受到追捧。只是在经历了19世纪鸦片战争和20世纪初一系列屈辱事件后,中华文明才开始受到西方的俯视。这使得不少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要求摒弃一切传统,即使是现在,很多中国历史学家仍然低估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 据媒体报道,英国博德利图书馆1604年收到第一本中文书,不过直到80年后,才有了能读懂它的人。如今,博德利图书馆的许多中文书有了一个新家:牛津大学圣休学院新建的中国中心里,耗资2100万英镑的中国中心近日对外开放。该中心是受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启发而建,建设的目的用该中心主任拉纳·米特的话说,是要成为“西方世界研究中国的最令人兴奋的场所”,让所有关注中国问题的学者集聚一堂。 近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英国78%的大学目前提供中文教学。在2010年到2013年间,申请把中文作为唯一荣誉学位的学生人数增加了8%。如今,英国大约17%的公立中学会教学生一些中文,私立学校的比例则高达45%。 尼日利亚《笨拙报》网站最近报道称,有一点可以解释尼日利亚为什么最近爱上了中国普通话,那就是中国经济的繁荣。 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学也在日渐升温。北美、欧洲、东亚,不同地区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中国,他们或沉醉于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或着眼于中国当代发展的各个维度。 据出席本届座谈会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介绍,这几年中,上海举办了五届世界中国史论坛。参加这五届论坛的中外学者一共有1600多人,其中外国学者差不多占50%多。800多人次里面,美国差不多1/4,欧洲差不多1/4,亚洲如果加上港澳台也是1/4。亚洲、美洲、欧洲总共占3/4。 黄仁伟透露,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在非洲、中东、中亚、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迅速成长起一批新的研究中国学的外国学者。这批学者对中国的模式、中国的道路、中国的观念有一种特别的钟情,特别的研究热情。所以,这是一批完全不同于过去西方的中国学者。学科已经覆盖了所有社会类学科,甚至自然学科。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