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反映现实,历来都不是纯客观的再现,必然浸润创作者的主观选择、价值评判、风格特色,因此,文艺也被认为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古往今来,绝大多数文艺都在传递正能量。但我们也看到,一些文艺作品亵渎艺术、消解崇高、泯灭人类尊严。有的以痞子习气调侃历史,嘲讽经典,大兴恶搞之风;有的以市侩的油滑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让模仿剽窃之风大行其道;有的以阴暗的心理展览卑污、腐朽和粗俗,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情感;有的以小市民的“婆婆妈妈”敷衍成文,任由自己的小感觉四处泛滥。胆大妄为取代了公平正义,坑蒙拐骗取代了诚实守信,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取代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股低俗浊流,虽然不是文艺的主流,却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文化形象。试想,如果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之,那就必定会被其他价值观所塑造;如果不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印记,那就必定会被打上其他价值观的印记。十分明显,作为一种内化、融入途径,这里所说的“月印万川”,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印”,去标记所有的文艺创作。如果我国庞大的市场所流通的主要文艺作品是按照其他文化强国的价值观念炮制的,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只能沦为他国文化精神的“跑马场”,成为毫无文化主权、文化生命的空场。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些重大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新特征、新走向有着不同的敏感度和不同的把握方式,那些敏感度与把握力强的国家与民族,便自觉成为人类新文明、新文化的创造者、书写者;那些敏感度与把握力次强的国家和民族,便自然成为人类历史新篇章的观看者、适应者;那些敏感度与把握力差的国家与民族,便只能被历史所淘汰。有鉴于此,我们的文艺作品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就应自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坚实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内在魂魄,以崭新的印记铭刻中华民族的腾飞足迹。 (三)上善若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融入文艺作品的原则 上善若水是从中国远古哲人老子那里借用来的,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心灵经受洗礼,即教人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因此,文艺作品在以下几个方面应持守上善若水之道。 第一,在创作层面上要秉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念。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但写什么不是判断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关键看作品是否艺术地表现了崇高和正义,给人以鼓舞和启迪。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总之,一切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的作品都会受到欢迎。这也就是说,水至柔,却柔而有骨,这“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精品,都是由观看而认知,由认知而理解,由理解而感动。看《长征》是这样,看《潜伏》是这样,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这样。这些精品之作,就如九曲黄河,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但其东流入海的意志不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不曾有片刻停歇,观后怎能不激奋人心,使人血脉贲张;怎能不悦耳悦目,愉心愉志。古人云,取法乎上。这在文艺创作中,就是要产生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第二,在传播层面上要遵循“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原则。何谓善?行善事发善言为善。“上善”就是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让它们像水一样发挥作用和效果。水怎样发挥自身的作用呢?水善利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但水又不与他物争利。在这点上,我们并不是说文艺作品不能利用市场获取利益,而是说在获利方式上也要像水的品格一样。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其实,尊重市场规律与尊重艺术规律并不矛盾,创造社会效益与创造经济效益并不矛盾,叫好的作品也应该叫座。如电视剧《金婚》播出后,有网友称,中国人的离婚率下降了,这就是社会效益;而好的作品同样有经济效益,《金婚》首轮播出就赚了超过50%的利润。而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讲,接受市场检验,也就是接受群众检验,没有群众,就没有市场。 第三,在管理层面上要具有“政善治”的能力。这些年,我们党在领导文艺工作、引导创作倾向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民主、开放、自信的态势和氛围。像电视剧《亮剑》,剧中主人公勇敢而又桀骜不驯,富于战斗精神而又狂野粗放、自由散漫,这样的英雄人物在过去是不太能被接受的。再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把国共两党关系隐喻成兄弟间的关系,而在以前,国共关系多被写成绝对的二元对立和水火不容。如今,我们党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最大限度地贴近社会大众的审美心理,坚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作品,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宽松和谐的文艺氛围营造出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伴随着文艺的这棵“梧桐树”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多的“金凤凰”栖息生长,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开花、结果。(颜玉)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