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商市街”只是一处街道名称而已。当然,这又是一条注定要名声大噪的街道,因为萧红,因为这本《商市街》。署名为“秋隼”的书评者,似乎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也颇为熟悉,也因之对这本《商市街》最早产生了由衷的共鸣,否则也不会发出“地方色彩很浓厚,哈埠的青年人,和哈埠的背景,直透露在纸上”这样的赞叹来。据查证,署名“秋隼”者,应该是赵德尊(1913-2012),1930年代清华“左联”小组领头人,曾将其清华就读期间文稿结集出版,名为《秋罗集》,在《秋罗集·自序》中就自称用过“秋隼”这一笔名。赵德尊是辽宁省辽中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3年夏至1937年6月,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任中共清华大学“左联”支部书记、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市学委秘书,全国民先总队部党团组织委员,参与组织“一二·九”运动,曾被捕入狱。1949年之后,历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等职。 《清华周刊》 助力萧红成就“黄金时代” 由此可见,萧红的文学作品,在当时不但获得过包括清华学子在内的青年读者的青睐与喜爱,也一直受到包括从鲁迅到赵德尊这样的左翼文学群体的关注与研究。她在文坛的一举成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她那短暂的“黄金时代”,也是在那个国难与人祸并举的特殊年代中,在多方力量参与中,得以造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周刊》刊载萧红书评,对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创刊于1914年3月,至1937年5月抗战爆发而被迫停刊,共出版676期的《清华周刊》,虽是学生刊物,在中国文教界、文化圈、文艺界中却独具号召力。闻一多、顾毓秀、梁实秋、周培源、梅汝璈、贺麟、蒋南翔等都曾担任过该刊主编、经理等重要职务,并发表了不少文章;胡适、陈寅恪、钱穆、冯友兰、郑振铎、陶希圣、俞平伯、钱钟书等,当时已为“名流”的前辈学者,或后来成长为“名人”的晚辈文士,也均在该刊发表过名篇佳作。这一独具魅力的大学生刊物,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产生过深远而持续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想见,关于萧红的书评,两次登载于该刊之上,也必将在北平的文教界产生一定影响。萧红其人其作品,当时已“花开”于清华园内,之后又“香溢”于大江南北,或就正应其时,顺理成章了罢。 文并供图/肖伊绯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