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的科学观 北京晨报: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就是工作、家庭、孩子等,科学似乎离生活太远,不少人认为我们的科普不足,在您看来,科学和普通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乔新生: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百年来科学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我们对科学的态度,太多实用主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更加现实和功利,更多时候人们想的是怎么赚更多钱,买更大的房子,换更好的车,更贵的衣服。即便是谈到科学,也总是会想到它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利益。比如说探月,人们会想月亮上有大量的资源,取之不尽,从来没想过,我们不谈这些现实的利益,只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或者只为了追求飞天的梦想可不可以。甚至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生物教材,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都有一个功用的条目,这个动物能不能吃,皮毛能不能做衣服,能不能入药等。 北京晨报:生活化一点儿不好吗? 乔新生:在科学的实践中,生活化的态度固然可以让我们创造出改善我们生活的东西,但同时也使得我们缺乏超越性的理想和创造力。在科幻作品的创作中,功利化的态度则会让作品变得庸俗。可以说,对科学过分生活化的态度,其实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看到美好的东西,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吃,有什么用?是万物备于我的态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的科幻作品,可能只能从生态主义发达的国家诞生,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的社会,不可能产生好的科幻。 科学是想像力的翅膀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如何才能让我们诞生更多更好的科幻作品呢? 乔新生:其实也不必太担忧,中国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换个方向来说,未来我们更加富足了,那个时候我们有了空闲、有了心情,自然会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对我们生活的现代生活开始反省,开始考虑我们生活之外的事情。那也是我们的科幻诞生的时候。其二,现代化本身也带来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需要更多对我们自身、对我们生活的大自然的探索和思考去慢慢解决,这也都是科幻永恒的主题。其三,我们现在科学固然不够发达,但互联网使得人们可以轻松接触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澳大利亚的中学生可以在自家后花园里组装核弹,美国的中学生可以集体制造一个能返回的火箭,那我们的学生自然也能够慢慢进行越来越多的科学实践。 北京晨报:对于未来的科幻创作,您认为应该是乐观的? 乔新生:是的。科学的发展永远在向前,科幻作品也在不断地发展。登月、潜艇、高速铁路等这些东西,以前都是科幻小说中的东西,现在都变成现实了。而现在的科幻,想像力更加丰富,对于未来的思考,更加多样和深邃,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好的作品呢?我想,只要我们整体的科学素养提升了,科学必然成为我们想像力的翅膀,带着每个人走向更遥远的未来。 晨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