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可能是最明了天朝心理的朝贡国,在进奉给宋廷的一封表文中,于阗将宋朝皇帝称为“日出东方赫赫大光照见四天下,四天下条贯主阿舅大官家”。这种太过赤裸裸的阿谀逢迎即使是时人也感到哭笑不得。 从1009年到北宋末年的1124年,在长达115年的时间里,于阗使者多则一两年,少则半年就到宋廷去一趟,每趟单程就要花费两年时间,但这些长途跋涉实在所获颇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提到那些于阗贡使“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颤兜铜铎入贡”,每次来到京师都被当成贵宾,由官府隆重接待,沿途有驿站官吏照拂,一家大小连吃带玩,生意自然风生水起,如果遇到了劫匪更是天大的幸运,因为官家会以高出货物数倍的价格给予赔偿。 等到宋室南渡,国力再次下降,这种对“万国来朝”的需求就愈发浓烈。南宋初年蒲甘国的所谓贡使“入贡方物”,颇为欣喜的宋高宗很快诏谕“本司依体例计价,优与回赐”——万国来朝更像一笔买卖,帝国付出巨资,买回底气和尊严,贡使得到回赐和金钱,双方皆大欢喜。 三 “万国来朝”的面子工程最轰轰烈烈的是在明成祖朱棣时代,这个时代不仅诞生了一位篡夺自己侄子帝位的皇帝,还出现了一位以周游世界著称后世的传奇太监郑和。心虚的皇帝和雄心的太监一拍即合,将“万国来朝”发挥到空前绝后的极至。 郑和驾驶的巨大船队驰骋于大海,向停靠的每一个国家宣扬上国恩赐以及那位篡位皇帝的合法权威,另外大撒令列国眼红的金钱丝帛,慷慨地许诺官爵,还顺带平定这些小国国内的叛乱。 明帝国的慷慨大方收获不菲,“万国来朝”终于闪亮登场。永乐一朝,扬威异域的明朝使者有21批,但来中国朝贡的使团却有193批,永乐皇帝很欣慰地享受各国“贡使”用不同语言进行的阿谀赞颂,收下了成堆的土布、香料、药材、“殊方异物”,还有几头长颈鹿,为了表现自己圣人治世的身份,这几头长颈鹿被命名为“麒麟”。 帝国为了这些荣耀付出了令人瞠目的代价,贡使运来的明朝府库中早已库胀仓满的陈年积货,一般也是找不到市场的商品,再让好大喜功的明帝国一笔笔地高价吃下,“虽倾府库之贮,亦难满其谷壑之欲”。 尽管明朝早有定例,“凡海外诸国入贡,有附私物者悉蠲其税”,但是等到贡品送到眼前时,皇帝却打消了念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朱棣在谕旨中大方地说道:“今夷人慕义而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关乎皇帝体面,帝国再肉痛也要大方掏钱,此乃一等国策。 永远没人知道为了“万国来朝”的面子工程,大明朝究竟花了多少钱。一位户部官员为了防止这种不合算的买卖再度上演,将所有的账目付之一炬。只留了一部《三宝太监西洋记》的小说,让人去回想旧日“万国来朝”的荣光。 四 最后的王朝大清帝国在开始时试图破除这个吸金诅咒,在朝鲜成为清帝国朝贡国的最初几十年里,可能是这场面子工程投入最少所获最多的一段时期,因为当满清与明朝作战时,朝鲜居然暗中帮助明朝,所以清朝在开始时对朝鲜施以惩罚性朝贡,所要求的贡品从金银、大米、五爪团龙纺绸,再到好马,不一而足。 同时,由于朝廷对驿站的支出犹少,朝鲜的燕行使经常在日记中抱怨出使清虏可谓霉运到家,在驿站里的伙食银钱不到二两,又经常被驿站官员克扣贪污,驿馆设施更是恶劣至极,弄得朝鲜贡使只得自己找旅馆居住。 中国的百姓是很好客的,每当朝鲜贡使来住,便会将价格抬高到十数两,等到京城里终于面见了“大皇帝”(朝鲜人私下称之为“胡皇”),依例赐给的御宴泰半粗劣生冷,几乎难以入口,朝鲜贡使心怀不满而来,再满腔愤恨而去,于是在朝鲜的《宣政院日记》和《实录》以及贡使私人的《燕行录》中,便多了不少清朝的坏话。 但,面子工程终归还是面子第一,随着天朝的蒸蒸日上,来朝的国家越来越多,清帝国最终也成了“万国来朝”的最后一个牺牲品。 1761年的《万国来朝图》尽管虚构,却是这个“面子工程”的最佳写照。32年后,已近耄耋之年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了一位特殊贡使。这位贡使自广州登陆以来,一路上感受了天朝怀柔远人的深情厚谊,他们享受着“共上菜12道,每道上12个菜:总共144个菜”的盛大宴会,学着用高贵的象牙筷子把“褐色液体炖制的小块方肉”送进嘴里,除了中国人送来的鸡每只只有一条腿儿以外,贡使对一切都满意极了。 但就在接见的那天,他遇到了麻烦,因为他不愿意像其他各国贡使一样,在天朝上国的统治者——中国大皇帝面前双膝跪下,以头触地,所以,他被拒绝了一切请求后,礼送出境。 这位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使臣后来气愤地诅咒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107年后,《万国来朝图》所虚构的站满各国贡使的太和殿广场前,终于站满了来自西洋的夷人,皇帝仍然没有出现在太和殿,但也没有在后宫,因为他和太后正在距离京城千里之遥的太原,流离失所,仓皇西奔。而那群夷人也没有手捧贡物,而是持枪带炮——他们的名字,被称为“八国联军”。(据《新周刊》)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