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马尔克斯:新闻业是世上最好的职业(2)

马尔克斯:新闻业是世上最好的职业(2)

时间:2014-11-18 14:40来源:新浪文化 作者:文/马尔克斯 译/李静
有人认为,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今天的人才都是对抗学校、单打独斗、自我努力的结果。还有人认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志向的老师寥寥无几。这很难。教学往往是重复再重复,一

  有人认为,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今天的人才都是对抗学校、单打独斗、自我努力的结果。还有人认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志向的老师寥寥无几。“这很难。教学往往是重复再重复,”一位老师解释道,“二十年教同一门课的老师还不如一个没经验的手。”由此造成的结果令人悲哀:那些踌躇满志地离开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必须在实践中从头学起,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记者。

  有些人四处吹嘘自己能反着看懂部长桌上的机密文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还会不经允许,擅自录音,或将事先说好绝不公开的谈话公之于众。最严重的是,这些有悖道德的行为,却正契合了新闻业勇往直前,不惜一切代价,冲破一切障碍,揭黑幕,抢独家的基本理念。因此,行内人士无不自觉并自豪地遵守实行,而对独家新闻比的不是谁发得早、而是谁发得好这一点置若罔闻。这一弊端之外,另一个极端则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工作完全依赖于冰冷、没人情味的机器。

  满世界游荡的幽灵:录音机

  录音机发明前,做新闻只需三件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们密不可分,“三位一体”:笔记本、千锤百炼的职业道德和善于倾听的好耳朵。最早的录音机比打字机还重,声音录在磁带上,而磁带乱麻般地绕在线轴上。过了一段时间,记者开始用它帮助记忆,有的甚至连思考这么重要的事也请它代劳。

  其实,录音机该怎么用,怎么用才道德,依然有待商榷。得有人提醒记者:它不是人脑记忆的代替品,而是早期派上过大用场的笔记本的升级版。录音机听得见,但并没有真的在听;能录音,但不能思考;忠实,但没有人情味。总之,仅靠它逐字逐句、一字不漏地记,还不如现场仔细听、脑子里多琢磨,好歹心里有数。对电台来说,录音机特别有用,因为能直接录播,可弊端是不少采访者只顾想下一个问题,根本不听对方回答。对报社编辑来说,誉文字稿是最见功力也最伤脑筋的工作:辨音不清,词义不明,拼写错误,句法不通,种种问题就像一道道整得人头昏眼花、死去活来的关卡。也许,笔记本虽然寒碜,还是得用,好让记者边听、边记、边整理。

  录音机是访谈类节目泛滥成灾的罪魁祸首。电台和电视台的性质决定了这类节目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纸媒也盲目跟风,竟误以为记者的话不如被采访者的话真实可信。访谈是记者与某个对事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的人之间的对话,而报道则负责细致入微地将事件如实还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两种体裁互为补充,完全没必要相互排斥。“报道”的资讯性与完整性,只有最原始。最精湛、唯一能在电光火石间和盘托出、一语道尽的“简讯”体裁方能超越。因此目前,新闻学教学与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并不是混合或取消原有体裁,而是帮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媒体形式中找到新的定位、新的价值。要时刻谨记—大家似乎都忘了——调查研究并非新闻学里的某个专业,从最根本的定义上来说,新闻学就是调查研究性的。

  如今,信息和报道中加入了评论与观点,而社论中也加入了资讯,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一个重大的进步。不用记者证前,新闻简洁明了,一如早年的电报。如今一味滥用国际通讯社的固定格式,反使人不敢苟同。真真假假的话语,无处不在的引号,有意无意地犯错,恶意操纵,恶意歪曲,让新闻报道成为致命武器。出处来源都“绝对可靠”——来自消息灵通人士,来自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官,来自无所不知、但无人见过的观察家……借此肆意中伤,自己却毫发无损。不公布消息来源的做法成为作者手中最有力的挡箭牌。在美国,诸如此类的恶行四处横行,说什么“遇害者遗体上的珠宝首饰,确信是由部长拿走。但警方对此予以否认”。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诽谤已经造成。总之,许多有悖伦理、让当今新闻界羞愧难当的事,倒并非都出于道德败坏,只是缺少职业约束。这一点,对我们多少是个安慰。

  新闻界对人的剥削

  问题是新闻业的发展速度比不上技术工具的发展速度。科技进步一日千里,记者们得在科技的迷宫中摸索前行。大学以为毛病出在教学上,因此在开办纸质媒体专业(这当然也很有必要)之外,还开办所有形式媒体的人才培养学院,连十五世纪行业创立之初朴实无华的行业名称也弃如敝屣。如今不叫新闻学了,叫传播学,或社会传播学。在以往那些靠经验吃饭的记者眼里,这好比在淋浴房遇上宇航员打扮的教皇。

  在哥伦比亚的大学里,传播学共开设了十四个学士点,两个硕士点,可见社会对其日益重视,可惜人才培养却陷入误区。教学满足了众多当前的需要,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两点:创造力与实践。

  学校要将学生培养为书本上理想化的新闻从业人员。教师热切地传授新闻理论,而学生一旦与现实正面交锋,情绪便会一落千丈,紧攥着专业文凭也无济于事。新技术本为助翼,结果却适得其反,被它拖得筋疲力尽。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他们与梦想背道而驰。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受到各种利益的驱使,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更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学习。

  教育界的逻辑是,一些大学的工程学或兽医学专业的入学试题,也适用于另一些大学的社会传播学专业。一位成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曾开诚布公地说:“工作了,我才真正学到新闻,在大学里也有机会写稿,可方法得边干边学。”一天不承认做新闻最重要的是创造力,这种状况就一天不会改变。至少,新闻与艺术应居同等地位。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技术的进步其实与我们这个行业的工作环境格格不入,更与众人参与、集思广益的传统方法背道而驰。编辑室变成一个冷漠、被隔成小间的实验室,走的进太空,却走不进读者的心。可以说,这一行业的非人性化速度惊人。过去定义明确、划分清晰的新闻专业,如今已不知始于何地、终于何方、欲往何处。

  人民迫切希望新闻业恢复昔日的声望,对此最翘首以盼的自然是最大的受益人:媒体老板。媒体名誉扫地,最痛心疾首的也是他们。社会新闻系会成为众矢之的,并非全无道理。也许是因为新闻知识教了不少,真正对职业有帮助的却没多少。也许,他们应该索性去教人文,虽然看上去没那么神气,却能帮学生把薄弱的高中文化基础夯实打牢。他们应该更加关注能力与志向,将各媒体细分为不同专业,因为要想在短暂的一生中将它们全数掌握,那是奢求。从其他专业改行的新闻学硕士似乎也很适合在科技进步下应运而生的各专业部门工作。自从两百零四年前,堂曼努埃尔·德尔索克罗·罗德里格斯印出第一张报纸以来,这个国家的变化已经太多。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