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协是个“建国三十年来没有的组织”,当年的会上,包括陶世龙在内的许多与会者都感到,“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35年过去了,他们几乎都还保持着对科学的热忱,一位致力于反邪教的科普作家,家中的电话号码里有许多个“4”,有人建议他换掉这个“不吉利的号码”,老人家态度十分强硬:“我一生都在做科普工作,教育别人破除迷信,我自己怎么能说一套做一套?” “科普作家觉得写科普没用,不赚钱,青年人和学生也不看科普了” 在汤寿根看来,科普作家最辉煌的时期,其实已经过去了。 “我们258个科普作家,一起去参观海军基地。”他回忆起当年,声音里有抑制不住的兴奋,“粉碎四人帮之后,科学的春天来了,科普的春天也来了,国家重视,老百姓也重视,大家对科学都如饥似渴。” 最让汤寿根介意的一件事是,有一回,他专门问他的侄女看不看科普文章,结果那位“下一代”回答说:“不是我不看,是没时间。” “她要忙着赚钱呢。”汤寿根替侄女补上了后半句话。那一次跟侄女的对话之后,他隐约明白了年轻人的想法,起初还觉得心塞,后来却不得不“看开了”。 据汤寿根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科普开始转向衰落,大批的科普作家都“下海了”,去“忙着赚钱”。 “科普作家觉得写科普没用,不赚钱,青年人和学生也不看科普了,觉得不赚钱,对考试也没用。”他叹着气,反复强调“没用”两个字。被问及对一些如今流行的科普网站的看法,汤寿根毫不客气地评价,“太商业了”。 “刚建立的时候还不错,现在满满都是广告和软文。”这位几乎写了一辈子科普文章的老作家,曾经在一家科普网站刚建立的时候,写过赞扬的文章,如今却已渐渐失望。 事实上,对现在的科普出版大环境,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科普书籍可能是比以前多了,看上去也是一片繁荣,但是许多图书是知识和图画的拼凑。现在科普创作,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创作跟不上,甚至还不如五六十年代。那时候有许多好书,让很多人树立了长大当科学家的理想。” “国家仍然重视,但老百姓不重视了。”沙龙上,汤寿根回忆起35年来的科普历程,甚至哽咽了起来。 “现在的科普大环境,远远不如当时了。”坐在旁边的陶世龙也附和着,他微微有些激动,说着一口四川普通话,语速飞快,“以前很多报纸都有科普的版面,我们经常在上面发科普的文章,现在呢,还有几家报纸有科学稿件的容身处?”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