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只有属于南口梨花调的左玉华一位国家级传承人,其他流派传人缺失,而且琴师匮乏,青年爱好者少。除济南曲艺团外,基本没有专业演出团体。相对琴书和快书,学者对大鼓的关注度较低。如今年轻一代传承人能够演唱的段子仍屈指可数,艺术上也欠成熟,还难以担当起传承这一古老曲种的重任。以上种种影响了山东大鼓的传承发展。作为保护单位,艺研所还有艰难的路要走,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郭学东说。 相关链接: 山东大鼓为北方鼓曲中最早的一种,有着350多年的历史,它直接起源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农耕,是从鲁北、冀南农村“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形态发展而来,其产生初始未受其他艺术品种,尤其是其他成熟曲艺品种影响,是独立、自然发生、发展的曲种,具有原发性特征,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山东大鼓唱腔伴奏、演唱技艺、曲目书目、演出形式、艺人组织等曲种各因素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逐渐完善的过程,并于清末民初达到了相当成熟和完备的高度。山东大鼓的发展史在北方鼓曲艺术中很有代表性。它有清晰的渊源脉络,完整的音乐衍变轨迹,其音乐形式、演唱技艺达到了相当高度,并有完备的艺人组织,成熟的演出形式,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众多著名艺人,不同风格特点等都具典型意义。山东大鼓的曲目发展水平也很高,中篇书目结构严谨,形象鲜明,书扣儿紧凑合理,情节生动,生活趣味浓郁。短篇曲目更是数量多、题材广,词句华丽规整,文字水平高,有许多原创曲目,极具文学价值。 山东大鼓是极具地方性的曲种,其一表现在曲种音乐方面,由鲁北[秧歌调]发展起来的山东大鼓唱腔,有着挺拔刚劲,形象鲜明的音乐特色,配合顿挫有力的鲁北方言,发展出一套吐字发声技巧,以及韵味规范,因此地方色彩鲜明浓郁。山东大鼓主要演出书目《响马传》、《刘公案》等均以山东人为艺术形象基础,情节设置也多在山东,富于生活趣味。虽然山东大鼓流布范围很广,但一直保持了鲜明的山东地方特色。 山东大鼓直接间接地促生或影响了很多曲种的发生发展。如山东快书即是山东大鼓艺人傅汉章,在北口捽缰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山东大鼓还对东路大鼓、乔派河南坠子、西河大鼓鲁冀相交的分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山东大鼓曲目被大量移植于其他曲种中,京韵大鼓里著名的《箭阁闻铃》等,即来自于山东大鼓。而且山东大鼓的演唱、念白技艺、润腔方法,更是对其他曲种影响重大。另外,山东大鼓成熟的演出形式、班社组织都对其他曲种影响深远,因而,山东大鼓又具有母体性特征。山东大鼓对于今天还有地方品牌价值,民俗旅游价值,乡土文化价值等许多现实意义。记者 宁昊然 通讯员 赵艳喜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