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的对错、长短、好坏姑且不论,程颢在变法中的表现的确温柔敦厚,颇见君子之风,无怪乎刚烈火爆如王安石者,都对他如此尊敬。 心系百姓的签书判官 宋代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包括州、府、军、监四种,程颢去的镇宁军,便是其中之一。各地设有知州、通判作为正副长官,签书判官是幕职官,职责是辅助长官处理政务。虽为一介幕府属官,人微言轻,但在面对国家大事和百姓安危之时,程颢依然勇于挑重担,敢作敢为。 当时,内臣程昉受命治理黄河,征用澶州厢兵八百人,夜以继日地赶工。当时正值严冬,大雪不止,寒风刺骨,厢兵们饥寒交迫,不堪忍受,集体逃归澶州。澶州的官员们赶紧磋商,是大开城门让他们回来,还是堵在城外拒绝呢?因为程昉是皇帝派来的治河官,让厢兵进来,无异于同程昉过不去、同治河过不去、同朝廷过不去,如同袒护逃犯一般,是要担政治责任的。因此,拒开城门成了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只有程颢说:“厢兵冒死逃归,拒之门外,必然引发事变。不如开门放入,好生安抚。如果程昉怪罪,我来担责。”征得大家的同意后,程颢赶到城门口,亲自打开城门,与厢兵对话,约定三日后复役,才把他们放归澶州城。三日后,体力和精神得到恢复的八百士卒,果然如期赶赴治河工地。 熙宁四年夏天,澶州连降暴雨,河水猛涨,黄河曹村段堤岸因不够牢固而决堤,农田、村庄眼看就要淹没。紧急情况之下,程颢临危请命,对澶州知州刘涣说:“请让我率人前去抢险,即使用身子去堵,也一定要把它堵住!”刘涣深为感动,立即把澶州城内的厢兵悉数调拨给程颢,还把将印郑重交付于他。有同僚说水势太急,人力去堵,不过是徒劳罢了。但程颢却不为所动,迅速调配堵河物资,携兵火速赶到决口之处,整队训话,激励士卒,派精干而又素知水性的士卒,从堤两边泅水填堵,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奋战,决口终于被堵住。 在镇宁军之后,程颢还任过扶沟(今河南扶沟县)知县、奉议郎、宗正寺丞之类的小官,与一般士大夫不同的是,他纵然做小官也能做出很多成绩,看他在那些县、州所做的工作,真有一种“若烹小鲜”的自如,丝毫不失其大政治家的智慧、胆识和风范,这是值得许多仍在抱怨怀才不遇者好好学习的。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程颢逝世,终年54岁。他逝世后,宰相文彦博为其题写墓碑,送他“明道先生”四个大字。程颐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评价他:“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