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
开放社会监督仍有难度
随着志愿者服务的提升和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建立,各界对博物馆的监督力度也在加强
除了博物馆馆方提出的各种改进意见外,近来要求对博物馆进行“社会监督”的呼声也愈演愈烈。这一方面凸显了近年民众对文物保护意识的自我觉醒,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在文物事故频发的背景下,社会对博物馆管理机构日益缺乏信任。有人提议要对博物馆机构展开“社会监督”。
不过,对于这种外部的监督机制,舆论亦有质疑声音。不少文博专家表示,对博物馆进行管理是个“技术活”。它的安防系统有许多特殊性,除了一般性的防盗以外,还需尽可能减轻或避免文物的自然损害。博物馆相关的从业人员本来就十分紧缺,由从未接触库房的公众开展“社会监督”,结果很可能只是形同虚设。
“现在的媒体发达,博物馆的工作也备受关注。一旦有任何问题发生,都会被社会放大,引起公众不安。”陈邵峰认为,目前的社会监督往往只能“亡羊补牢”,而且公众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应当由业内人士组建专业团队进行论证,做到防患于未然。”
“其实,随着志愿者服务的提升,博物馆社会监督的局面也在渐渐形成。”邓炳权表示,而网络平台的搭建,也有助博物馆及时吸收市民的批评建议。但他也认为,市民对博物馆安全存有顾虑可以理解,但博物馆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很高,有严格的评级制度,能充分反映安全防护的实施状况,博物馆一直是安全的。
“过去博物馆都是自己管自己,不出事就行,现在都严格起来了。”黄洪流表示,自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国家方面对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在不断收紧。随着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建立,行政部门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监督力度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