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炮兵第63师,抗美援朝击落233架敌机 解放战争中,李云龙曾担任100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100师师部与淞沪警备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合并改编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师。1951年1月,以高炮第3师机关及直属队和华东高炮第12团为基础,补充其他单位和部队组建炮兵第63师。 1951年3月,63师接到紧急入朝的命令,李云龙率领63师的战士们,离开了繁华的大上海一路北上,到达朝鲜后便担任了保卫永柔机场的任务。4月7日夜里,部队刚刚进入阵地,就击落了一架美式B-26轰炸机。首战告捷,使全师上下士气大振。4月8日,63师又击落敌机五架,击伤二架。 此后,为保卫我交通运输,上级下令将高炮63师调往中坪和阁岩一线执行防空任务。在这里,63师同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52年3月,63师转战“东线”,再次与敌人的“空中绞杀战”展开较量,一举击落敌机13架,击伤95架。4月24日,配合20兵团参加“夏季战役”,击落敌炮兵校正机六架。63师在战斗中越打越硬,越打越强,取得了击落敌机233架的辉煌战绩。 亲人的回忆 少年离家参军 与母亲一别二十年 回忆起父亲,长子李冀闽感慨,与父亲相聚的岁月实在太短,“我的童年时代,父亲南征北战,无暇照顾家庭。到了十几岁,我外出求学,与他也是离多聚少。” 李冀闽对父亲的记忆定格在1965年。那一年父亲46岁,李冀闽20岁。 如今距离父亲去世已经整整48年了,但让李冀闽觉得安慰的是,父亲的形象从来不曾模糊,“他说过的话,他走路的样子,他微笑的样子,我都清晰地记得。” 空暇的时间,李冀闽搜集着和父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他将那些资料收集起来,一段一段拼接起来,不经意间,竟然也有十几万字了。每读这些文字,李冀闽都仿佛看到了父亲——那个瘦弱的福建少年,怀着革命理想参加了红军,从此,他一往直前、义无反顾,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终于盼来了革命的胜利。他写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询问亲人的消息。年迈的母亲得知儿子还活着,顾不上写一封信,便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赶来团聚。见面时,千言万语却都化作了静默和泪水……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