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王健林的设想,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招收丹寨籍学生,为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谋一条生计,并承诺择优录取50%的毕业生进入万达集团就业。“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2016年2月28日,王健林再次来到丹寨,当天正是学院工程开工的日子,一排排挖掘机、推土机伫立工地,蓄势待发。规划中的学院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可容纳2000名学生,设施达到国内大专职业学院的一流水准。 舟车劳顿的王健林丝毫未显倦怠,相反,他兴致勃勃,神情专注,仔细聆听着现场工作人员关于工程的介绍,甚至主动当起了解说员。 在现场,有人询问学院的学科设置,王健林细心地叮嘱工作人员,要增加酒店管理、农村电工、财会等专业,“既有前瞻性,又要兼顾实际需求”。 按照计划,学院将在2017年6月30日完工,9月正式开学。和王健林同行的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嘱咐道:“明年一定要完工。” 王健林豪气回应:“哎呀,这个你放心,万达说哪天就哪天。” 规划中的旅游小镇,位于丹寨县东湖岸边,占地400亩,一期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风格采用苗寨特色,并配套建设三星级酒店、多厅电影院、儿童娱乐设施等,引入丹寨的民族手工艺、苗寨美食、苗衣苗药等内容,打造一站式苗族文化体验。 旅游小镇计划于2017年6月开业,万达将发挥自身作为全国最大旅游企业的优势,将其打造成贵州的民族旅游名片,带动丹寨发展。并预计新增2000至3000个永久就业岗位,缓解丹寨县城群众及周边山区移民的就业困难。 在东湖旅游小镇项目现场,王健林继续向同行者充当解说者的角色。小镇的建筑材料采用仿木,“一为高效,二为环保”。设计上“利用高阶落差,上面一条街,下面滨水。”“每个苗寨都有一个鼓楼,我们的小镇也有,这是当地的风俗。” 按照规划,万达集团将对旅游小镇进行三年的经营扶植,在现场,王健林反复表示,旅游小镇不仅仅扶植三年,什么时候盈利了,什么时候交给当地政府。 现场有人关注工程质量,王健林眼睛一瞪,“中建跟万达是长期合作,监控很严的。” 多年的扶贫经验让王健林深知,产业扶贫再精准,每个贫困地区还有许多“阳光照不到”的人群。为此,万达特别设立规模5亿元的丹寨专项扶贫基金,由万达投资公司进行理财,每年保底5000万元收益,无偿分配给产业扶贫无法惠及的一万名孤、残、重病等特殊人群。 扶贫不能复制 位于东湖小镇旁的卡拉村,在苗语里称为“卡利亚”,极其落后之意。 改革开放前,这里主要靠政府救济生活,改革开放后,市场打开,村民们把几位巧手老人做的鸟笼带到市场上出售,极受欢迎,村子里逐渐把手工鸟笼打造成特色产品。目前,卡拉村151户村民中,有120户都在从事鸟笼制作。除了鸟笼,卡拉村利用自身优势,搞起了农家乐,开发茶叶、蜡染、果酒等多种旅游产品。2015年年底,村头还建起了丹寨县邮政电子商务旗舰店。 32岁的村民杨昌新中学毕业后,在广州、深圳等地打了十年工。去年回家,看到村里大变样。“以前在县里很少看到外国人,去年回来,七天内,看到两三次外国游客,村里发展成这样,让我们也想回家发展,创业。”他打算在卡拉村也开个农家乐,希望万达的旅游小镇能为自家的生意带来人气。 在村头礼堂,认真聆听了村民的心声后,王健林诚恳地说,“无论怎么帮贫,这是外力。丹寨全县,各乡镇还是要自己努力。自己不努力,说,你来帮我,救我,这是不行的。” 王健林说,这次考察让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下一个阶段,万达还将研究一镇一策,甚至一村一策,争取帮助大家提前摆脱贫困。” 除了对丹寨包县扶贫之外,在贵州,万达也在推行更大规模的扶贫计划。 2015年3月,万达集团与贵州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600亿元,在贵州省建设万达文化旅游项目和10个以上的万达广场。万达在贵州所有投资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将增加10万个服务业就业岗位,每年缴纳数亿元税收。目前,贵阳、六盘水、毕节等地的万达广场已进入实施阶段,其它项目也将陆续开展。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要在2020年之前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在现行标准之下,中国还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不含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至少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 尽管目前在项目进展的效率和执行力上惊人,王健林对项目结果表现出了少见的谨慎,“扶贫不能复制,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调研。真不是说,这个项目做得好,就把它搬到哪儿去,这个思路是不行的。” 在施工现场,说完这些,王健林匆匆踏上了返程的车,留给众人一道背影。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