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田间沟边,确实看不到一个农药瓶罐。 合作社遭遇“成长的烦恼” 第一季早稻的“开门红”,让乡亲们对石传孔刮目相看。愿意加入合作社和出租稻田的,也越来越多。这让石传孔有了“做大做强”的底气。 2009年晚稻季,合作社流转稻田250亩,运营模式也渐渐清晰:农户以资金或稻田入社,享受分红和田租收益;合作社统一实施有机水稻种植规程,生产的大米由合作社统一包装出售;种田所需劳力,聘请当地农民,按日计酬。 经营的面积大了,石传孔考虑通过机械化来降低成本。“当时,政府对购买农机的补贴力度非常大。一台插秧机,市场价两三万元,农户只需出两三千元。”石传孔说,2009年,乘着政策的东风,合作社“勒紧裤腰带”,一下子添置了3台插秧机、3台旋耕机和1台收割机,完成了机械化的“原始积累”。 石传孔算了一笔账:以收割水稻为例,人工收割一亩大约需250元,而用收割机只需30元左右。 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至450亩,合作社开始有了名气。酒香也怕巷子深。合作社注册了“原耕”商标,并请专业公司设计、制作精包装礼盒。 为了开拓市场,合作社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展销,让“原耕”走出山沟沟。合作社还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把有机稻种植流程传到网上,扩大知名度。 2012年10月,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和产品成功通过国家有机认证。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品种的不断改良,“原耕”有机大米走出藤县、走出梧州,进入南宁、广州的超市和土特产店,售价也一路看涨,2012年晚季大米最高零售价达每公斤67.2元。 合作社的发展也步入正轨。目前,合作社资产总额已达350万元,有社员111户,种植有机水稻1000亩,2012年有机稻销售额超500万元,并为356个农民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梧州市十佳合作社、自治区示范合作社等荣誉也纷至沓来。 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 2011年早季稻,稻飞虱等虫害肆虐,减产一半。“北京来的专家给我们‘号脉’,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水稻到了成熟期,就不能再用诱虫灯,不然会引来更多虫;二是,考虑用赤眼蜂来吃虫。”石传孔说,这一次,让他见识了农业的风险,“哪怕熟门熟路了,也不能掉以轻心。” 对合作社目前的短板,石传孔并不讳言:“原耕”品牌的知名度,还局限在藤县,如何在众多大米品牌中进一步脱颖而出,还没有好招数;市场对有机米的高质高价,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原耕”在超市的销量,并不很理想;销售渠道没健全,过多依赖超市和特产店,而他们都要等大米售完才能结款,让合作社一直“缺钱喊渴”;合作社还没有自己的晒场、加工厂,既受制于人,又有被二次污染的风险…… “做什么,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石传孔认为,发展中的困难,还得靠发展去解决。“合作社正积极向县里申请有机大米加工项目,如果能通过,我们将拥有自己的晒场、仓库、加工厂、检验室,进而申请QS认证。” 以有机水稻为依托,合作社还将经营范围扩大到荔枝、紫心红薯、蔬菜等农产品。由合作社制订技术规程,农户按照要求生产,再由合作社按协议价收购,经包装后统一销售,此项年销售额已达800多万元。 石传孔的“有机农场梦”,正慢慢照进现实。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