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才:西方一些评论家对中国经济妄加抹黑,唯恐中国市场不乱,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多重困难,但是,没有必要对中国经济过于担心,理由主要有三: 第一,中国实体经济基础较为稳固,市场担忧情绪过度。第二,中国政府有足够的工具管控“系统性风险”。第三,中国经济转型稳步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3%,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达到了50.5%,一个直观的例子是,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约50%。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已初见成效,中国经济再平衡正在稳步推进。 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上升 斯蒂芬·罗奇:中国经济正在从投资和制造业驱动转向内需和服务业为主导,这种转型有助于中国经济成为更加持久的需求增长引擎,对世界经济有利。但这也极具挑战性,甚至有很大风险。2016年初,股市和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巨大压力。但中国金融领域的这些问题没有给实体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正在加固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最终会实现“新常态”改革的目标,中国消费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进一步扩大全球需求,这也是缓慢增长的全球经济求之不得的事情。 索特·达瓦斯:2015年,中国外贸出口下降2.8%,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下降,国际消费环境不理想。特别是发达国家仍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抑制进口需求;第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减弱,部分国际市场被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所“蚕食”;第三,美元的走强也使许多国家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 中国出口额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相对回落属于正常现象。事实上,许多亚洲新兴经济体在2015年也出现了出口负增长的现象,如韩国出口下降8%,新加坡出口下降7.2%。 刘利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贸易顺差虽仍保持高位,但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已经从2005年至2008年的1.29个百分点,大幅下降到2010年至2015年的负0.34个百分点,表明出口已不再是中国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此外,加工贸易仍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15年,一般贸易顺差只有2967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达到3513亿美元,高于一般贸易。在中国的进口结构中,一般贸易总额则是加工贸易的2倍左右,反映出中国的经济结构正逐步向消费驱动转型。 由于中国经济不再依赖出口,因此无须担忧中国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出口增速下滑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将大幅放缓。随着中国商品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约翰·奈斯比特夫妇:中国正在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消费趋动型经济转变,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中国努力成为创新型国家,并不是说其制造业就不重要了。这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共存,将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中国提出的绿色发展规划、制定严格的碳排放规定以及其他环保标准也为企业提供了商机,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转型过程成本很大,但是,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都必须向“绿色企业”转变。环境污染既是风险,也是机遇。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争相成为中国最好的“花园城市”或“绿色城市”。这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转变,是中国能够实现目标的最好例证。 中国将避开“中等收入陷阱” 约翰·奈斯比特夫妇: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及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关键要看去产能及去房地产库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握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时机与步骤等三方面工作的进展及成效。 二元社会是中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应对户籍改革带来的各种挑战。中国必须改善劳动力流动状况和管理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国各地官员普遍面临社会问题带来的极大压力。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个危险信号是:最需要援助地区得到的提高劳动力技能、改善教育和保障社会安全的公共援助不足。 蔡伟才:产能过剩严重阻碍了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有效地解决,以免引发连锁负面反应。东盟是一个拥有超过6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市场潜力巨大。在“一带一路”的激励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将为国内外产能合作创造机会。 雷纳托·鲍曼:中国和拉丁美洲地区一样,主要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为此,中国首先要实现农村城镇化,要实现4亿以上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大动力,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低劳动生产率领域进入高劳动生产率领域,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增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消费,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这也考验着中国社会福利和服务业能否满足城镇化的发展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 其他一些挑战还包括重新确立人均收入分配、加强中国金融业规范管理等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斯蒂芬·罗奇:要想避过“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推行结构改革必不可少。中国人均收入接近了这一边缘,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已经是困难重重。发展中经济体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它们没有适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即错误地认为:发展早期阶段行得通的模式,在发展后期还会取得成功。通过结构调整,中国从过去35年高增长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向新的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转变,有理由相信中国能够避开“中等收入陷阱”。 另外,服务业主导的再平衡会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以缓和过去高增长带来的许多负面效应: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收入不均等等。中等收入经济体面临向更加成熟经济结构转变的挑战,它们再也不能忽视增长质量的重要性。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之路上的这一重要节点。 刘利刚:由于商业银行顺周期的特征,银行在经济繁荣时增加放贷,在经济低迷时期缩减信贷,将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不断减弱。因此,央行应及时放松货币政策,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推动经济增长。2016年,中国应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进入债券市场融资,让资本市场帮助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好地完成去杠杆化。积极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应是当务之急。去杠杆化过程逐渐完成后,中国经济可能出现“V”形反弹。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