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卫星电视1台则推出过一部电视节目《中国人来了》,通过一户新来的中国邻居,来说明对德国邻居的“威胁”。因为这户中国邻居各方面都胜过德国邻居,以此来显现“中国威胁”。 “恐惧中国(投资)论” 欧洲“黄祸论”还表现在对中国投资的不信任上。据统计,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飙升至1029亿美元,同比增加14.1%。其中,2014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是2013年的1.7倍。 “中国人来了!”德国《每日镜报》17日写道,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报告显示,10年前欧洲各地共有34家企业被收购,其中7家来自德国,而2014年被收购的企业数上升至163家,光是德国就有36家。过去中国人感兴趣的,往往是较默默无名但在其领域是全球佼佼者的中小企业,现在更多对中型著名企业感兴趣。 在英国,目前至少有500家中国企业落户。2014年中国企业投资英国的大项目包括绿地集团投资20亿美元在伦敦开发房地产项目、三胞集团收购弗雷泽百货集团等。当年10月,欧盟批准了英国西南部的辛克利角核电站计划。该项目资方多来自外国,包括中国。不过,中国资本的进入在英国引起争议。 “意大利的橄榄油,英国的维多麦,还有你最喜爱的瑞典汽车沃尔沃——都已被中国公司买下。”去年10月中国光明集团宣布收购意大利橄榄油集团萨洛夫卢卡后,加拿大“温哥华观察家”网站如此感叹。据报道,在收购消息传出后,有极右翼分子叫嚣“光明集团将成为意大利制造的新盗贼”。 一些媒体甚至认为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别有用心。英国《卫报》2011年的一篇专栏文章写道,“过去,欧洲在中国一些地方实施殖民化;今天,中国在欧洲一些地方实施殖民化。” 社科院欧洲所副所长江时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欧盟希望通过吸引外资来加快经济发展,尤其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盟的私有化计划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中国在欧盟的投资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欧洲东道国,但有些欧洲人对中国投资怀有很大偏见。例如,有冰岛政要曾表示“中国人想买下整个世界”。欧洲一些智库同样为“恐惧中国论”和“中国威胁论”助威。2011年7月,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的《争夺欧洲》的文章充满对中国投资的疑虑和戒备。 “黄祸2.0” 法国杂志刊登“黄祸”主题漫画无疑与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关。江时学表示,从各景点的中国游客,到街面上的中国银行,超市里的中国商品,中国印迹在欧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唐人街更不用说。但中国影响力所产生的正面和反面效应都有。 “黄祸2.0”,德国《电子实践》杂志称,中国已经从山寨工业走向创造工业。德国财经网称,上世纪70年代,西方总是说“要警惕黄祸”。但现在,我们不能仅仅用“黄祸”来埋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电脑、手机、鞋子、苹果汁、蜂蜜、维生素等,几乎都有“中国制造”。实际上,我们的制造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比如,德国汽车业已经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2012年11月,德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黄祸:中国对原料的胃口危害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书。书中称,中国对原材料贪得无厌,中国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2014年由德国科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危险》称,中国正发起对美货币战、能源控制战等5场战争。 德国洪堡大学学者霍尔特曼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现在还有媒体使用种族主义的“黄祸”一词,而且相似的思路越来越多,比如“黄色间谍”“黄色威胁”“新殖民主义”等。他认为,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过去相比,媒体上的“黄祸”已经变了含义。目前,欧洲经济危机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使一些人有所担心,媒体利用了这种心理。(纪双城 姚蒙 青木 本报记者 张倍鑫 金点强)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