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侨·华人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示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历史(2)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示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历史(2)

时间:2014-11-10 17:12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严 瑜
中药铺门外悬挂的匾额、洗衣店工人手中的熨斗、华文学校教室里的课桌椅唐人街复原场景中的许多物件都是由华侨华人捐赠的真实藏品。我们希望能够提供给观众一种最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观众在这里真真切切地感受

  中药铺门外悬挂的匾额、洗衣店工人手中的熨斗、华文学校教室里的课桌椅……“唐人街”复原场景中的许多物件都是由华侨华人捐赠的真实藏品。“我们希望能够提供给观众一种最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观众在这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华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变迁。”吴磊说。

  在这座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一砖一瓦都渗透着浓浓的侨味,一景一物都讲述着华人在海外历经的风雨沧桑。

  为侨正名

  讲述海外大作为

  “观众用正常的速度,参观完基本展厅大概需要2个小时。”黄纪凯介绍,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总陈列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现有4个基本展厅。

  展陈大纲打破常规,采用编年体和专题体相结合的形式,以时间为脉络回顾华人移民的历史,又以专题的体例分别展陈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在海外的贡献、与中国建设的关系以及中国侨务,从而纵横交错,为观众全面介绍华人移民海外的历史与发展。

  在历史的轴线上,从古代的徐福东渡、萁氏东迁,到近代鸦片战争之后的劳工外流,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海外求学创业,华人移民海外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博物馆展柜中那一件件珍贵的藏品正是这段历史的直接见证者:四条屏的《番客谣》还在吟唱早期华人“少小离家作番客,今日还乡头已白”的辛酸,4米长的“口供纸”记录着华人早期移民遭受歧视的无奈,美国衣联会在纽约街头升起的美洲大陆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正在讲述海外游子与祖国共荣的爱国心……

  远渡重洋,华人不仅在侨居国谋生计,更在努力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为当地的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而这些故事却大多不为人所知,华人甚至还曾在一段时间内遭受过歧视或不公待遇。

  为此,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首次利用一个展厅,专题呈现华人为海外各国做出的贡献与成就,为华侨“正名”,这也成为博物馆的一大亮点。

  进入第三展厅“华侨华人在海外·贡献篇”不久,墙上悬挂着的一幅戴着红头巾的妇女画像就会吸引观众的目光。画中的妇女面容淳朴,坚毅的神情中流露着一丝疲惫,似乎刚刚忙完一天的劳作。

  “如今,大家都觉得新加坡的城市很美丽,但很多人不知道,新加坡的美丽离不开这群‘红头巾’们。”黄纪凯说。

  在新加坡建设初期,一群来自广东三水的妇女来到这里打工,奔波忙碌于各个建筑工地。和洋灰、挑砖块、搬木料……她们不怕苦累,辛劳工作,为新加坡这个年轻的国度打下了夯实的根基。很多妇女没有文化,还写不全自己的名字,然而她们头上戴着的红头巾已经深深印刻在新加坡人的记忆深处。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还记录着很多这样鲜为人知的故事,许多如“红头巾”一样的华侨华人,曾经凭借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为世界各地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开创新西兰乳制品加工业的是华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先从事渔业的是华人、家喻户晓的“墨西哥包”最先也是出自华人的巧手……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希望能够邀请各国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外国商界人士及游客也来博物馆看一看,在这里了解并感受华侨华人对住在国的贡献,也让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国得到更多的认同。”黄纪凯说。

  筹钱捐物

  凝聚华侨桑梓情

  当年,博物馆的兴建是由华侨倡议而起;如今,博物馆的建成更是汇集海内外华人之众力。

  黄纪凯介绍,在博物馆的筹建过程中,海内外华侨华人共捐款4000余万元人民币。目前,博物馆收集的1.5万余件(套)藏品中,绝大部分也都来自华侨华人的无偿捐赠。

  在博物馆一层的基础展厅,有一座棕褐色的地球仪格外引人瞩目。它与背后的电子显示屏巧妙配合,向观众立体呈现华人在世界各大洲的具体分布。

  据介绍,这座地球仪通身由野生核桃制成,直径近1米,做工精细,耗时3年才完成。它的制作者是一对陕西安康的澳大利亚籍归侨夫妇刘恕滨和赵淑琴。

  在从网上获悉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正在征集文物藏品后,刘恕滨夫妇主动与中国侨联联系。“他们与我们素昧平生,但直接就表示博物馆想要收藏什么就从他们的作品中随便挑选,他们都无偿捐赠。”黄纪凯回忆说。

  自2005年开始筹建博物馆以来,世界各地许多华侨华人,都如刘恕滨夫妇一样,倾力相助,主动捐赠各自收藏的文物。

  “我们这里没有所谓的镇馆之宝,但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有关海外华人的特殊故事,都承载着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惦念。”黄纪凯说。虽然相比其他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不一定都价值连城,然而这些从世界各地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小小物件讲述的是一代又一代华人在海外谋生打拼的甜酸苦辣,牵动的是他们对故乡最深沉的情感。

  加拿大华人王家明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移居海外,打拼事业。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完了6本护照。如今,他将这6本护照都捐献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这些护照完整地记录着我个人的人生轨迹,对我而言意义重大。但我觉得,它们更应该被陈列在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因为它们也是我们这一代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去的华人,在海外生存、生活、发展的最好写照。”王家明说。

  “在国外生活多年,我们始终不会忘记那种寄人篱下的漂泊感。有时候,相比国内的民众,海外华人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向往或许更为强烈。”司徒乃钟听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落成消息,专门放下手上的工作,花了几周时间,从不同国家和地区收集整理了大批司徒家族艺术家们珍贵的书画、雕塑以及摄影作品,无偿提供给博物馆,在临时展厅进行专题展览。

  “在国家最苦难的时候,司徒家族的前辈们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深沉的爱意:画家没有放弃画笔、雕塑家没有放弃雕塑的工具、摄影家没有放弃照相机……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司徒乃钟说。

  这个曾经涌现出司徒美堂、司徒乔、司徒传(沙飞)、司徒杰、司徒汉、司徒奇等一大批杰出爱国人士及艺术工作者的大家族,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进程与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落成之际,他们的后人司徒乃钟在此举办家族成员的作品展览,目的也正是传承司徒家族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唤起更多观众的共鸣。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晓轩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4-12-02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