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侨·华人 >>2013,中国科技的“脚印”

2013,中国科技的“脚印”

时间:2014-01-03 10:30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余建斌 吴月辉 赵展
 3月1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文,宣布薛其坤院士领衔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从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并在评论文章中表示,中国科学家“证实了期待已久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存在,这是量子霍尔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

 

  

 

  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中,航天员王亚平的倒像映在水球中 照片为新华社发

  

 

  由嫦娥三号着陆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玉兔号”月球车  照片为新华社发

  

 

  由月球车上的全景相机拍摄的嫦娥三号着陆器。 照片为新华社发

  

 

  中国南极科考队队员出征建设泰山站。 照片为新华社发

  

 

  “80后”女博士唐立梅成为首位乘“蛟龙”号下深海的女科学家。 照片为新华社发

  三月 实验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3月1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文,宣布薛其坤院士领衔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从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并在评论文章中表示,中国科学家“证实了期待已久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存在,这是量子霍尔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

  凝聚态物理中,量子霍尔效应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分别于1985年和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丹1988年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到我国科学家为这一预言画上完美句号,中间经过了20多年。

  量子霍尔反常效应最为美妙的地方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处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电子与普通材料中的电子相比,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互不干扰,高速运行;第二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材料本身就是一个铁磁体,因此不需要任何外加强磁场,就可以让电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专家表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如果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那么将很有可能开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评点

  为了寻找和验证这一效应,薛其坤团队整整花了4年时间,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我们测量了1000块样品,前面999块都没有成功。所以我们经历了999次失败都没有放弃,才换得了最后一块的成功。”薛其坤说,“为什么我们能如此坚强?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失败当成失败,而只是把它当成一次难得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

  做科学研究和任何其他创新工作,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怕失败,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才是王道。

  六月 蛟龙带科学家成功下潜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来自20多家单位的120多名科考队员乘“向阳红09”船在南海蛟龙冷泉区、蛟龙海山区,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采杞海山区,开展了3个航段21个潜次的下潜作业和38个站位的常规调查。

  这个航次是“蛟龙”号最久的一次“远征”,实现了“蛟龙”号从海试走向科学应用的跨越,历时110余天。

  用于科学目的的“蛟龙”号下潜,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获得了大量有助于揭开深海之谜的素材和样品,并显示出“蛟龙”号初步具备了科学应用的条件,为其真正转入常规化业务运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4500米系列的载人潜水器也正在研制之中。

  ■评点

  时隔一年,在去年7000米下潜成功的基础上,“蛟龙”深入南海,远赴太平洋,深度对这条能纵横世界99%海底的中国“蛟龙”来说已不在话下,考验它的,在于能否真正带科学家下潜,为科学服务,这是蛟龙号的使命也是重任。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首次搭载女科学家下潜……小小2.1米内径的“蛟龙”,却承载着中国深海探险和科学研究的雄心。

  这一回为科学下潜, “蛟龙”表现良好,也进一步证明其能力,未来要广泛应用,而且计划邀请别国海洋科学家,共同下潜开展海洋合作研究。在“蛟龙”成功应用的基础上,一系列的“小蛟龙”也正在等待早日下水,驰骋深海,为人类早日揭开深海奥秘而潜。

  六月 神舟十号实现应用飞行

  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分别于13日和23日,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这次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长的太空飞行。

  同时,与此前神一到神九任务以突破关键技术为主要目的的试验性飞行不同,本次神舟十号任务是应用型飞行,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往返运输服务。神十任务期间,还成功完成了绕飞交会试验,验证航天器绕飞及多方位交会技术,为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积累经验。

  执行神十任务的飞行员仍然是新老搭配、男女组合,除了完成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日常工作外,他们还合力奉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太空实验课,带领全国的中小学生领略奇妙太空世界。

  ■评点

  从试验飞行到应用飞行,意味着中国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从试运行转到正式开通。对于从不缺少浪漫情怀的中国人来说,腾云驾雾的飞天梦实现之后,寄居天宫的梦想也越来越近:更换地板、更换密封圈,这是中国人在装修太空的“家”;天地同步作息,骑“自行车”,上网看片,双向视频,在另一个漂浮行走的家里我们也能生活自如;自动交会对接、手动交会对接……每一次我们对飞向太空之家的路途都更加笃定。更令人期待的是,一堂全程直播的太空实验课会点燃多少孩子的太空梦想?再过几十年,他们可能会建起更多太空家园。更多的中国人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探索宇宙——除了满足瑰丽想象,未来应对饥饿、疾病、污染这些生存大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可以在飞天途中寻找。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好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6-04-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