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群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公共自行车的管理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政府投资企业运营和企业投资政府补贴,前一种模式的代表为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第二种代表为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而采用第二种模式的城市还有南昌、无锡、烟台、海口等。 “‘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的模式较好。”徐立群认为,由于公共自行车前期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后期运营利润也受其规模、服务范围和使用率等多种因素影响,若由企业投资运营会面临较高风险。 2005年北京开始对公共自行车租赁进行探索,扶持民营企业进入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给予有限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公共自行车租赁行业也曾一度火爆。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报小等原因,有些企业难以为继。 对此,王德指出,为更好实现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公共利益,政府应在网点规划与土地运营上最大限度地扶持企业,在前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快政策出台步伐,加大资金投入;同时,适当放开广告经营权,让企业有更大生存空间。 在这方面,杭州已先行一步。目前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不靠租车收费已实现少量盈利,在自行车车身、租赁点站牌投放广告,通过商业开发支持公益化运行,满足日常维护运营成本之需。 “靠商业开发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为企业投身公益事业创造机会,值得大范围内推广。”徐立群说,“通过企业赞助为社会提供公共自行车,同时杜绝纯粹的广告宣传,应通过个性化设计,在颜色、图案方面显示企业个性,吸引人们骑车出行。”(本报记者 杜弋鹏 王昊魁 本报通讯员 易 静)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