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 2006年军旅电视剧《士兵突击》风靡全国,主人公许三多所在的“钢七连”也为大众所熟知,“不抛弃,不放弃”的连队精神一时间成为了最响亮的口号。 记者日前在中国驻马里加奥维和警卫分队采访时,发现分队一中队的官兵们就是来自传说中的“钢七连”。 据一中队指导员聂万鹏介绍,他所在“钢七连”建于1933年,目前编制100人,其中28人5月随第3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来到加奥,为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马里稳定团)提供安全和保卫任务,包括保卫东战区司令部和二级医院的安全。走入一中队的一间6人宿舍,30平方米板房里,最醒目的装饰就是墙壁上“钢铁七连,维和先锋”的红色锦旗。“《士兵突击》里面的‘钢七连’说的就是你们连吗?”记者问道。 “对,‘鏖兵八旬锻钢铁,英烈三千铸连魂”就是我们七连,我们入连仪式时宣誓都是‘第3001名战士’,《士兵突击》里说的就是我们连。” “‘不抛弃,不放弃’就是我们连的口号。连里测试5公里,我们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为全连成绩,即便有掉队的同志,我们抬也会把他抬到终点。” “我们七连立功可多了,即便打到连队剩最后1个人,也不会放弃……抗美援朝时我们击败过英国女王的绿老虎团‘来复枪团’,你知道吗?” 说起“钢七连”,官兵们无不情绪激昂,争相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这支红军连队的光辉历史。
图为警卫分队一中队班长周连军(前)在实弹战术演练中搜索前进。(新华社记者潘思危摄) 目前在马里加奥维和的“七连兵”中,年纪最大的是30岁的老班长周连军。当兵12年,带了10年新兵,现在七连9个作战班里8个班的班长都是他带出来的兵。在“七连兵”眼里,周连军是像剧中史今班长一样的军中之母。今年3月,周连军在山东老家休假筹办婚礼,突然接到连长电话问他是否愿意去维和,如果愿意需要马上归队。接电话时,周连军正和已领完证的爱人拍婚纱照,刚拍完第一组,此前因为要执行任务,他已3次推迟婚期。 聂万鹏说:“连队当时考虑到这次任务特殊,官兵维和思想压力大,周连军在连队威信高,还会做思想工作,他能去再适合不过。” 接到电话第二天,周连军就归队集训了。“我是老班长,如果我去新兵热情会高,不少新兵给我打电话,说我去他们就跟着去”。对年轻的士兵来说,有老大哥同去是颗定心丸。“当时觉得有人领着就去,反正有老大哥我就放心,”90后士兵梁东笑着说。 带领士兵们来维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温是下飞机后面临的第一项挑战。“我以为非洲是大草原和动物世界呢,一下飞机热浪都快把我扑倒了,”20岁的于晓斌说,加奥的荒漠和高温显然和他对非洲的设想有些出入。一中队负责营地1号哨位,紧邻N8公路,每人一天两班岗,每班岗1小时10分钟,六七月最热时,地表温度达六七十摄氏度,“把生鸡蛋埋在沙里,四五分钟后就闷熟了”。站岗时需要在防弹衣里面加上冰袋服、系上冰围脖。 除却高温,在加奥维和还需要面对恐怖袭击威胁、沙尘暴天气、蚊虫肆虐、按西方标准供给的不太合中国人胃口的伙食、封闭的环境和对万里之外家人的思念。老班长说话絮叨,讲起带兵的故事总是停不下来,“我不啰嗦怎么行啊,这帮兵来维和,年纪小,离家远,有时心里有事,啰嗦才能做好思想工作啊”。 在老班长的啰嗦中,“七连兵”们总能得到安慰,保持良好情绪,全身投入工作。 “哨位前面,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砖什么样子,我都记得……市民祷告时间我们记得可准了,每次快到祷告,我们数1、2、3,祷告声就想起来,一次都没错过,”丁永明笑着告诉记者。 7月,一中队哨位前发现大量摩托车聚集,而且数量还在逐渐增加。值班的丁永明马上上报,接到指挥部指令,官兵迅速穿戴战斗装具、领取武器弹药,不到1分钟就全员进入预定战斗位置。马里稳定团东战区安全官伊德瑞萨现场感慨道:“中国警卫反应很迅速、分工很明确,情况处置也很专业,有你们的守卫,我们感到很放心。”
图为警卫分队一中队进行日常训练。(韩立建摄) “钢铁连队在抗美援朝第一次走出国门时就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我们作为后来人,愿望就是在连队第二次走出国门时能把钢铁般过硬的作风展现给世界,”聂万鹏说起七连时,情绪总会有点激动。远离祖国远离家人,在西非大漠里日复一日地站岗,“七连兵”们并没有觉得单调,他们告诉记者:“用许三多的话说,我们在做有意义的事。站在哨位下,就能让马里人民、马里稳定团安心,不愧对胳膊上的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这就够了。” 明年5月,老班长周连军和他带出来的“七连兵”们将完成维和任务回国归队,在家里等待他的除了妻子,还将有一个4个月大的孩子,而他将作为一名四级军士长继续留在“钢七连”,直到“被淘汰,不能再待了”。(记者张曼、潘思危,编辑海洋,新华国际客户端独家报道)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