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骄子 >>韩少功:文学会变化,不会消亡

韩少功:文学会变化,不会消亡

时间:2015-01-04 16:08来源:中国网 作者:中国网
“真正的好思想一定是从亲历性实践感受中产生的,是从生命中分泌出来的。”在看似共同的时代人生经历中,韩少功往往分泌的是另一种思想知见,显示出对世象辩证的超然与冷静。

  “真正的好思想一定是从亲历性实践感受中产生的,是从生命中分泌出来的。”在看似共同的时代人生经历中,韩少功往往分泌的是另一种思想知见,显示出对世象辩证的超然与冷静。

  在一次关于文学四梦的演讲中,他说道:“如果人性仍然让我们屡感陌生,文学就应该在这里苏醒。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昏睡状态有所觉悟,那也许就是苏醒的开始吧。”

  

 

  韩少功

  文学会变化,不会消亡

  韩少功写作40余年。关注人性,发出灵魂的声音,是他一直坚持的写作态度。

  他从湘西走出来,有人说他本身就是一个纯粹的当代文学史,一份新时期的历史清单。他记录着时代的内心变迁,相信坚持的意义不在于喧嚣一时,而在于“文学重新走向内心,走向我们的感动和创造,走向当代人可能的文明再生和精神圣诞。”

  谈到写作,韩少功说:“其实我们的写作也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这个和80后、90后也有一些相通之处。但是时代把我们抛在了一个你无法用个人经验来解释一切的(境地)。你要了解你的过去,你不能不了解和你相关的时代,所以你也不可能回避一些历史变迁。所以我们读书,我们遇到了大饥荒,我们遇到了文革,我们遇到了知青上山下乡,这些事情你都会很自然地一起(写在笔下)。所以这是宏大呢还是小时代呢,这些都可以让理论家们去讨论。不是说我们需要每一个作家每天都瞪大眼睛放眼世界,不是这样,但是我也不赞成每个人写自我就够了。因为你的自我就是社会造成的,你从娘肚子里出来你有什么自我?你之所以现在能够说话、写文章,肯定是你和社会发生了交集,社会投下了很多投影在你的心灵中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在使用“自我”这个高频率的词。很多人都会用,作家们用得最多。

  张承志曾经说:“什么叫艺术?艺术就是一个人反抗全社会。”

  韩少功显然说得温和一些。“作家采取个人视角,都是广义上的个人主义者。”

  作家不是法官、学者、政治家,只能从个人经验出发来认识社会和人生,所以个人风格在文学中是表现得最为充分,甚至个人偏见在文学里也能得到最多的容忍。

  文学家说女人是花,是合法的。科学家说女人是花,就是不合法的。文学家似乎有一种特权,可以适度地自以为是。

  韩少功说:“在个人主义并不怎么走红的时代,比如在革命和战争年代,文学倒是显得比较个人化。

  张爱玲不可能混同于赵树理,鲁迅也绝对不会混同于沈从文。作家们一个是一个,大多表现出独特不群的个人经验、个人趣味、以及个人知识结构。”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家都有天王、天后级的声誉,走到哪里都可能遇到“粉丝”在尖叫。

  以前一本《青春之歌》或《铁道游击队》,可以诱使孩子们逃学和旷课。有时得一个晚上读一本,第二天把书流转给别人。当时读小说就是人们最大的娱乐。但时至今日,文学娱乐的功能已大量的转交给电子产品了。大家去看看报纸,“娱乐”、“娱乐版”、“娱乐圈”这些词基本上与文学没有关系了。

  韩少功也直面文学的衰退,“我们身处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一个不相信灵魂的时代。周围的情感正在沙化。”但这并非文学的末路。

  “它会变化,不会消亡。我们以前谈论文学的时候,经常把一些旧的文学作为一种传感器。比方说,小说啊诗歌啊,戏剧啊评论啊,这个叫文学。其实现在文学范围扩得很大。关于文字的艺术就是文学。而这个文字的艺术现在在很多方面出现了新的业态。比方说段子。为什么段子不是文学呢?很多很精彩的帖文为什么不是文学呢?很多视频的节目、多媒体、电视剧,它里面都有文学的元素和文学的参与,这种广义的文学还在发生,还在成长,甚至是朝阳产业。但是某一些文学样式,比如说我们理解的小说散文类的东西,它在慢慢地受到挤压。并不是文学消失了,是文学在发生变化。”

  除了文学的形态在变化,更关键的是,“一个文化大国的灵魂之声是不那么容易消失的。”

  住在乡下,我突然觉得时间多了

  “有时候我很悲观地说:危机才能带来觉醒。”面对掠夺性开发带来的文明冲击,韩少功心里怀着一种特别的乡愁。

  “春夏都在湖南的一个山区,冬天在海南。像我在乡下也种庄稼,我也养鸡。”韩少功此前在采访中聊到自己现在的生活,乐呵呵直笑。

  在外人看来那么惬意的生活,却也给了韩少功很多思考。

  2006年韩少功写了《山居心情》,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着自己的山居生活。那篇文章里,他贯穿着对现代文明、城市文明的一种反思。

  “现代文明肯定也有弊端,需要我们冷静分析,不必盲目跟潮,不必以为大街上吆喝的都是真理。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肩膀上,对任何事情都要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再去决定是否接受它。这样一种态度也许比较可靠。至于这种态度怎样才能成为更多的人的态度,对这事我还真是不知道。”

  拥有社会觉悟的韩少功说:“一种思想实现社会化和大众化,常常得依托灾难的出现。这话是不是说得有点残酷?但事实上就这么回事。比如我要小孩子不要乱跑,说乱跑就会摔跤。但你说一百遍,他都可能没有反应,直到真摔跤了,他才可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到关于摔跤的真理。这个社会也是一样,真摔跤了,才会回头,才会长见识和明道理。所以说灾难是最好的老师。牺牲品会有的,但愿你不是,但愿你能躲过一劫。”

  《芒果画报》的记者曾经去过韩少功在汨罗的家,跟韩少功只是聊聊种菜,养鸡。“我家梓树瘦弱细长,俨然有骨感美;葡萄就是小姐身子丫环命,脾气大得很,心眼小得很;最缺德的是阳转藤,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