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骄子 >>宋文洲:地震还会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宋文洲:地震还会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时间:2013-04-24 22:17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新浪博客
一个民族,在受到灾难之后,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反思,不付诸科学的行动的话,这个民族就跳不出再次受害的圈子。无论这个灾难是来自自然界的,还是来自人类的 日本的媒体也在连日报道四川雅安的地震灾情。
  一个民族,在受到灾难之后,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反思,不付诸科学的行动的话,这个民族就跳不出再次受害的圈子。无论这个灾难是来自自然界的,还是来自人类的
  
  日本的媒体也在连日报道四川雅安的地震灾情,汶川5年之后再次看到倒塌的房屋和从废墟中扒出遇难者的画面,在悲痛刺痛和惋惜的同时,一个更沉重的疑问难以抑制:我们究竟从5年前的那次大震灾中学到了什么?
  
  倒塌了砖瓦在诉说
  
  我们看到的情景几乎和2008年时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倒塌的民房已化作一堆砖瓦,在那些砖瓦间几乎看不到一根钢筋,更看不到一条钢梁。想象着被砸在下面的人们,我不免想到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这些脆弱的房屋。
  
  我清楚地记得从汶川地震以后,全国开始对学校等建筑进行抗震改造。但有一点却一直莫名其妙:其他建筑就不用动了吗?尤其是和汶川同时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之上的雅安一带的居民,应该也目睹了5年前的惨状,难道他们就坚信那是最后一场地震吗?
  
  中国人居住的建筑物里,真正具有抗震功能的还是少数。别说四川农村了,即使北京郊区,有几家民房考虑了抗震呢?甚至北京市内的公寓,又有多少真正能经得起7级地震的考验呢?
  
  寓居在北京上海的很多日本人不愿随便租借更宽敞的民居,宁愿拥挤在一些他们可信赖的现代化公寓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一般公寓的抗震性能没把握。他们私下里常说,如果地震来了,恐怕安全的中国公寓不多。
  
  日本人在买房时,结构的抗震性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之一。预算有限时,人们宁肯让房子小一点,也决不可省掉抗震功能。我7年前在东京附近盖了一幢别墅,由于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抗震技术,上次日本大地震时,连书架上的东西都没有掉下来。
  
  在中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喜欢追求大面积的豪宅。有人为了把房间搞大搞多,无视力学计算,甚至把重要的支撑结构打掉。把两层楼加盖成三层,却不对一层进行加固的情况比比皆是。人们打根儿就没有危险意识,更没有力学常识。
  
  北京的一些所谓高级别墅区里,很多楼房被改造得面貌全非,其建筑结构岌岌可危,别说抗震了,就是自立在那里都已是奇迹。
  
  雅安地震倒塌了的砖瓦,再一次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大家不愿承认也不愿面对的现实,中国人居住的房子和公寓几乎都是以“静态自立”为前提的,很少具备抗震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在建工程突然倒塌,甚至刚建好的公寓整个躺下这种宇宙级的神迹。
  
  剧场性救灾阻挠科学救灾
  
  救灾火急之时,我讨厌对灾区的那些伤感性的报道。反复播放奄奄一息的妈妈保持着抱孩子的姿势,但孩子却死去了,请问盯着这些故事是什么心理,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猎奇或渲染心理。天灾突降,灾区的每一个人都处在生死边缘,经历着很多人从不经历的生死搏斗。要去猎奇这些“动人故事”的话,那更是对灾难的消费,对灾民的亵渎。
  
  我还讨厌那种对救灾人物的故事性报道,仿佛都是写报告文学。不论你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一个无名的士兵,在有人需要救命时,实际上我们人类都是在本能地行动。这些行动不需要解释,更不需要美化,报告文学式的报道,反而让人觉得造作,有损救灾人的形象。越来越多涌入灾区的媒体,这显然更是他们盘子里的菜。
  
  我更讨厌把对灾区的捐献作为政绩或广告来宣传的企业和个人。灾区就是灾区,那里的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物资和救援,缺少防灾的基本知识和正确引导。如果报道机构真的在为灾区人民着想的话,可以告诉人们什么地方有食物和饮水,告诉人们如何防止余震,如何防疫,如何重建一个抗震的家园。而不是轻易鼓动无知的人群到灾区扎堆,把当地的道路堵死,把救援物资消费掉。也没有必要在救人的关键时刻,宣传企业的捐款,流传人间美谈。
  
  中国人什么都扎堆跟风,对地震的报道也在模式化。这里面缺乏科学,缺乏学习,以至于形成了格式化的地震悲剧,在电视上反复重演。从地震监视网络,到紧急警报系统;从地震断层的影响范围,到山体滑坡的危险区域;从房屋的抗震结构,到震后的生存技巧;从防震意识的教育,到防震物资的准备……媒体和地方政府平时放着大量的功课不做,却在关键时刻炒作悲壮,开办救援剧场。
  
  汶川地震之后,雅安农民新盖的房子几乎都不抗震。有农民解释说,盖一幢抗震房需要多花钱,政府给的一万元补助不够,所以就按传统方法盖了。听了此话,我又生气,又无奈。这说明当地农民没有把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当回事儿,也显示了媒体和当地政府的无知、无为及轻薄。
  
  上次汶川地震,本来是提醒我国防震救灾现代化的一个机遇,可是我们却发挥了“义和团精神”,将一个科学反思和科学行动的机会浪费掉了。
  
  一个民族,在受到灾难之后,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反思,不付诸科学的行动的话,这个民族就跳不出再次受害的圈子。无论这个灾难是来自自然界的,还是来自人类的。
  
  地震还会来,我们准备好了吗?是的,大雨还会来,北京准备好了吗?……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陈琰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5-12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