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骄子 >>访谈俞敏洪印象记

访谈俞敏洪印象记

时间:2013-03-18 14:42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中国人物传记网
没早出生几年,所以没赶上新东方的第一批老师讲课,自然也没听过老俞的课。不过在学校FTP上拉到过不少他的讲座录音,从托福词汇串讲到老俞谈出国,透过不怎么清晰的声音文件,算是对这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建立了模糊的印象,时不时还会与同学一起拿出来作为
  没早出生几年,所以没赶上新东方的第一批老师讲课,自然也没听过老俞的课。不过在学校FTP上拉到过不少他的讲座录音,从托福词汇串讲到老俞谈出国,透过不怎么清晰的声音文件,算是对这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建立了模糊的印象,时不时还会与同学一起拿出来作为谈资。那个时候真是没想过06年7月的某一天会与这位传说中的“留学教父”面对面——距离真近啊!
  
  俞老师身材很高大的,在中关村新东方大厦9层,身着白色的T-shirt,就坐在我们对面了。开篇第一个问题是问俞老师的爱好,他张口就说,没有停顿,整理成文字完全就是一篇文章了。透过此,我基本可以推测出一点,那就是俞老师一定时常对自己进行反思,梳理自己的思路,如他自己所说“思考、写作和留下痕迹”。
  
  可以说,俞敏洪老师是我参与访谈的第一位名人,这是人生中的一次不寻常的经历。只有对经历进行思考并系统性输出后,才能转化为经验,与大家分享。那么此刻我就在做着这样一个输出的工作。奇怪的是,此刻的心情虽充满尊重却没有盲目的仰视,在理智状态下,脑海中渐渐清晰了我从这次访谈中得到的启发。
  
  一、“回归,内心有一块净地”
  
  我所理解的信仰的意义,是能使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最大限度的去接近平衡,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语言来说,就是和谐。自己身心的平衡,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两个群体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那如何找到这种平衡呢,就需要心灵“有进有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出世入世。总之,在面对喧嚣浮华的世界拼搏之后,劳累之后,无论经历的是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苦楚,在这一切心灵的喧闹之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回归,回归到一个宁静的灵魂天地中,让自己平静下来,稍做休息,整装再发。
  
  那么,我们每个人就都需要在自己的心里划一片净地。能拥有这样一块净地的人,就能在成熟背后保有一份童真,在渊博背后依旧对未知充满兴趣,从他得体的笑容中看到眼睛里的纯真,孩子般的调皮。
  
  二、“大学生找工必须有底蕴”
  
  把这个标题扩大一点,我认为是人必须有底蕴,不仅是大学生找工。底蕴从何而来呢?通过阅读,通过人文情怀的积累,通过对思想的思考,通过对人生的思考。
  
  而能做到思考的前提,是必须拥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并且让这个世界变得富足。那如何变得富足呢?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再思考的。与俞老师对话后,发现其方式主要有三:首先是自己的阅读,大量的阅读。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到自己的专业书,总之要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寻找出自己的思维方式。
  
  其二,便是对话。与朋友聊天,和学长讨论,向师长请教,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分享别人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得到充分的碰撞,当自己的观点不为人认可时,会痛苦;可经历过推翻自己的体验后,可以说就算是对自己一次新的突破,突破了原有的局限。
  
  其三,就是写作。写博克可以说是最便捷的方式。记录每天的生活,记录每天的收获,谈谈做某件事的心路历程,说说做了某件事,读了某本书,见了某个朋友之后在脑海中翻腾的东西。留下痕迹后,原来吵吵闹闹的无数个声音也会闭嘴,内心会突然间宁静下来,我想,这大概就是自己内心的那片净地了吧。
  
  三、幸福感源于精神世界的富足
  
  俞老师说,如果能找到一个人可以接手他目前在新东方的工作,他会马上很开心的放手。我傻傻地问他,“难道您不会留恋吗”?他说,“留恋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舍得那个位子背后的名与利。而这两个东西是我生命中最不看重的两样;二是他没有更丰富的人生去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更不存在。”他这番话,采访四天过去后,在我脑海中依然清晰如昨天。
  
  在我理解中,丰富的人生意味存留在心底的丰富的经历。这经历包括“知”和“行”两部分。“知”是我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行”是生活工作中对各种情感体验和人生理念的履行,同时又获得了新的知识和体验进一步丰富精神世界。在“行”的这一部分,是我们自己与他人共同参与完成的,会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和左右着事态发展的进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无可奈何,于是我们会失望甚至绝望,对自己绝望,对别人绝望,对这个社会绝望。在这样的情形下,悬崖峭壁悄然地就摆到了我们面前,前进一步就会粉身碎骨。而富足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就是身后的那一片天空。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他根植于我们自己的内心,那么左右他成长的因素也应该从自己身上寻找。用句很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佛教里的“悲苦由己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别人的行为能不能伤害自己,全在于自己的认识。也许大家都认为这没什么的,但自己就觉得是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了。“别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我在听朋友倾诉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意思也差不多吧。
  
  以上三点,大致就是我参与这次访谈之后的感悟吧。
  
  突然间,很想成为一个有趣一点的人,希望下次不再用这么沉闷的叙说方式分享,哈!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思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5-10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