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当《致橡树》遇到《双桅船》

当《致橡树》遇到《双桅船》

时间:2025-02-17 12:56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 作者:张筠英
当《致橡树》遇到《双桅船》

  当《致橡树》遇到《双桅船》
“双诗同诵”的新尝试
 

  张筠英

  张筠英与瞿弦和“双诗同诵”

  张筠英朗诵《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

  记得第一次朗诵诗人舒婷的名作《致橡树》,是在2013年首届“中国·天津诗歌节”上。朗诵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生长在南方的木棉与生长在北国的橡树,尽管相隔天南海北,树干同样挺拔、高大。它们的树枝不断向对方伸展,周围的花草、小树,都投来了歆羡的目光。突然,一阵风吹过,树叶发出声响,这声音好似恋人间的窃窃私语,正如诗中说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

  我刻意强调“我们的”三个字,从而让观众了解只有我们才能识别这个暗号,就像每对恋人、每对夫妻都有专属的昵称,都有别人听不懂的甜言蜜语那样。

  世界上的爱情,各有各的特点。在《致橡树》中,“木棉”所代表的女性有独立人格、有事业心、有理想,好比余光中先生《写给未来的你》中说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的爱、她的浪漫,全部建立在与爱人平等的基础上——有困难时,互相扶持;在阳光下,互相欣赏,并非“小鸟依人”式的依赖。

  “木棉”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盘托出,至于“橡树”是怎样回答的,这首诗没有提及。在一次舒婷参与的诗会上,主办方邀请我与弦和分别朗诵一首舒婷的作品,我选了《致橡树》,弦和选了《双桅船》。多年来,我们俩习惯在演出前一边试诵,一边交流看法;就是这次试诵,竟发现两首诗是相同的主题、相同的韵脚,仿佛一问一答。

  比如《致橡树》中有“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双桅船》中的“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连系在一起”像是回答:我们的言语是在风暴和灯光中形成的;《致橡树》中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与《双桅船》中的“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感觉像是一对恋人的表白;《双桅船》中的“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与《致橡树》中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相呼应。与之类似的补充对应的诗句还有很多。而《致橡树》中的“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堪为两首诗感情的升华。

  于是,我与弦和忐忑不安地将两首诗拆分,再合并到一起,尝试“双诗同诵”。哇,不仅对应起来,还产生了新的激情点,甚至让我们回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婚后,弦和在青海工作、生活整整八年,费了好大劲才调回北京,我们夫妻才真正团聚。

  我与弦和顺利完成“双诗同诵”,走向后台时,王丹导演对我们说:“我都听哭了,想起电视台采访的情景,真心觉得这两首诗就是写给你们俩的……”谢幕后,我们赶忙找到舒婷老师,她笑着说:“谢谢你们,听着很舒服,没有人这么读过,是一种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的查谦教授对我们说:“临近尾声,您二位并肩相依的画面,真是一道风景。它有穿越时间的力量,教我深受触动!”她让我们在第二十六届“齐越朗诵艺术节”的颁奖大会上,再度呈现“双诗同诵”。

  那次演出采用了两个造型光,我在主持人区,弦和在二层平台;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以示两个不同的空间。两首诗相对独立,舞台调度可以交错,但眼神不交流;直至对诵时,我们才走到一起。轮诵之后是同诵,最后,弦和将左臂放在我的肩上,完成整首诗的演绎。

  为了与诗的格调相匹配,我穿上深蓝色的风衣,弦和穿上草绿色的风衣,既显得生活化,又保持职业化。查谦教授说:“这两件风衣的设计独具巧思,风雨同舟,此生同契!”

  创新固然重要,但创新要基于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前提是遵守创作规律,唯其如此,才有意义。所以,创新不易。对钟爱朗诵艺术的我们来说,要记住余光中先生所言:“我们活在世上,能完成一件事,足矣!”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