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的儿童在村里的农家书屋里阅读图书。 一把书香的种子撒向全国,60余万家农家书屋落地生根。2012年8月底,曾让无数人期待的“农家书屋村村有”,变为现实。 早在2005年,农家书屋工程就开始在贵州、甘肃等西部地区试点。十年过去了,农家书屋已经发挥了促进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日前,记者跟随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的脚步,相继走进贵阳市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王车村、马头村等地,探访当地农家书屋的现状。 把书送到乡亲面前 马头村的农家书屋比周围的农家“时尚”不少,墙壁刷得雪白,将近20平方米的屋子里,两排书柜上的千余册图书,按照“文学”“经济”“农业”等被分类摆放。书屋一角还有两台能上网的电脑,三个孩子凑在一起用。 28岁的宋移锋正跟一个8岁的小姑娘下跳棋。他是村里的远程教育专职管理员,也是书屋的管理员。他介绍说,农家书屋从2005年就陆陆续续开始筹建,直到2009年才正式向村民开放。 “没有书屋那些年,看书太不容易了。”宋移锋说起小时候的情景。十几年前的马头村,没有书店也没有书屋。谁家有几本书,一村人都清楚,村民 间经常互相换书看。想买书,村民就得坐汽车去开阳县城的新华书店。一天一班车,单程就要一个半小时。说起过去,宋移锋感慨颇多,“那时候书少,看书的机会 也少。现在多好,有了书屋,不仅能看书,而且还能上网,书屋里还准备了各种棋类游戏,一到假期,大人小孩都跑到书屋来。” 结合当地民俗推动阅读 来到王车村的时候,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风格各异的对联,颇引人注目。王车村党支部书记陈明祥已经习惯了外来人的惊奇,主动解释说,王车村以书法传家,村民几乎各个都能写一手毛笔字。好读善写的习俗,沿袭至今。 王车村是个大村,有三家农家书屋。走进其中一家,十余平方米的房间里,整齐摆放了两排书柜,2000余册图书被分门别类地摆放。 午饭过后,书屋里三三两两坐着正在读书的村民。 50多岁的村民陈明先是书屋的常客,农闲时,他常常来书屋坐坐。他说,家里养了猪和鸡鸭,有了什么养殖困难,就直接来书屋找“答案”。 不仅能看书,王车村的农家书屋还有一点与众不同,书屋设置了布依族民俗展览室和书法室。展览室里展示了布依族的传统农业工具、服饰等,还有 一些泛黄的手抄古书。陈明祥说:“像我们这样有文化传统的村落,传承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保留这些物质和文化遗产,让后人引以为豪。” 让农家书屋“活起来” 还没进清镇市卫城镇坪寨村,远远就看见一个村民在摇着一面红旗。走近一看,是耕读书屋的创办人周光俊。他怕村路迂回难找,特地出来迎接。 耕读书屋的历史可谓悠久。1971年,他将省吃俭用购买的1000多册藏书整理上架,创办了家庭图书室,取名“耕读书屋”,无偿借给乡亲们阅读。 1978年,镇上的新华书店重新开始卖书,周光俊欣喜不已。每次“赶城”,都跑到书店买书,让书屋不断有新“营养”。就这样,书屋一直开到了今天。 “书屋刚开门那些年,大家都踊跃来看书,可现在村里打麻将赌博风气日盛。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希望用书屋的平台,慢慢改变村民的面 貌。”周光俊说,现在书屋里配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他经常在书屋给村民开讲座、办学习班。他还计划着要办个国学讲座,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让村民们从身 边的民族文化入手,逐渐爱上传统文化。 像耕读书屋这样历史悠久的民办书屋在贵州省还有很多。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卢云辉多年来一直关注贵州省农家书屋的发展情况。他认为,现在由农民自发办起来的农家书屋显得更为活跃,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为这些书屋的管理人员积极性高、宣传意识好。 此外,他思考,农家书屋仅仅起到图书馆的作用吗?“在农村地区营造一个书香环境,需要的不仅仅是书。书不能解决人的社会性的问题,而环境可以。在书屋里,可以看书、下棋、沟通情感,以此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场所,可以提升文化吸引力。” 卢云辉分析说,办好书屋着重要抓两点:专业人士和经费。“农家书屋要发挥作用取决于人。一定要培养一些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来选书、管理、推广。此外,一定要有持续的经费投入,让农村地区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文化资源。” 卢云辉最后说:“农家书屋是一项能用非常少的代价,换来广大农村书香满溢的好事,一定要让它真正发挥作用。”(本报记者 李苑 吕慎) (编辑:admin) |